文章插图
现在看来,这个“南北榜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冤案 。刘三吾是个很正直的人 , 并不会在科举阅卷中徇私舞弊,而且也并没有必要这么做 。所以明惠帝朱允炆继位后,便将刘三吾征召还京 , 官复原职 。
那么为什么第一次录取的全是南方人,没有北方人呢?这是因为北方经过长期战乱,文化传承不足,各地文化断层现象严重 。南宋以来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 南方远比北方富庶 , 而且南方远离战争的破坏,文化发展繁荣 。南方人在科举方面优于北方人,并非难以理解之事 。实际上整个明清两朝,南方人都比北方人擅长科举 。
据日本学者檀上宽统计,从明惠帝建文元年至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之间的九次科举,一共录取进士 1398名 , 其中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这些南方省籍进士达1621名占总数的83.6%;而北直隶、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北方省籍进士总共有225名 , 仅占11.6% 。可见洪武三十年的丁丑会试,第一次录取的全部是南方人 , 完全是一种巧合而已,并非徇私舞弊 。
不过,作为皇帝的朱元璋,考虑的可不仅仅是科举的公平性 。他认为北方人被元朝统治的时间更长,心念元朝 。所以朱元璋希望在科举中兼顾南北,以此笼络北方人,维护大明王朝的统治 。《凤洲杂编》记载:
方人士服属于元较久,虑遗民犹有故元之思,颇欲以假科举名以笼络之 。可惜刘三吾等人没有领悟朱元璋的意思 , 才招来了这场大祸 。
文章插图
南北榜案的第二年,朱元璋便驾崩了 。其后的朱允炆、朱棣因为“靖难之变”、“五征漠北”,也没有精力去考虑科举中兼顾南北的问题 。直到明仁宗继位时,才开始重新考虑科举考试中区域公平的问题 。
洪熙元年,大学士杨士奇提出按地区录取进士的办法,得到了明仁宗的认可,明仁宗认为,往年科举北方人录取太少,导致北方士子不肯努力读书,如果能分南北取士,则可起到激励北方人的作用 。《明史记本末》记载:
杨士奇曰:“科举当兼取南、北士” 。仁宗曰:“北人学问远不逮南人 。”士奇曰:“长才大器,,俱出北方 。南人虽有才华,多轻浮 。”仁宗曰:“然则将何如?”士奇曰:“试例缄其姓名,请其外出‘南’‘北’二字 。如当取百人,则南六十,北四十 。南北人材,皆入彀矣 。”仁宗曰:“然 。往年北士无入格者,故怠惰成风 。今如是,则北方学者亦感奋兴起矣 。”从此 , 明朝开始实行南北方分开取士的南北卷制度 。
文章插图
公元1397 年(洪武三十年) , 天下的举子云集都城南京进行会试 。这次会试由鼎鼎有名的83岁翰林学士刘三吾和白信蹈等担任主考官 。
文章插图
发榜时 , 榜上竟无一个北方人,都是长江以南举子,头名状元是江西泰和人宋琮 。北方的落榜举子不服气抗议说,我们北方人文采再低也不可能连一个进士也不中 。主考官刘三吾是湖南茶陵人,落得个南方考官有做弊之嫌 。
文章插图
这桩科举纠纷案,从丞相李善长、胡惟庸那里传到朱元璋耳朵里 。朱元璋钦命侍讲白信蹈等复查所有举子的试卷 。经过复阅试卷 , 北方人还是没有一个能够中举的 。
- 明代画家自残史:斧头砸脸锤子敲阴囊
- 明代的“人肉窃听术”
- 形容南北长度差异的成语
- 明代后期税收为何征收白银
- 明代才子杨慎简介 杨慎明代三大才子
- 魏晋南北朝到底有多乱 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
- 明代太监竟然能叫停皇帝的“好事”
- 魏晋南北朝主要历史事件 魏晋南北朝大事件
- 明代吴门四家四位画家是指 明清时期吴门四家分别指的是
- 立冬有什么风俗活动 南北方习俗差异大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