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泪|谁的眼泪在飞( 二 )


骂声一片、评分可怜 , 已成当下观众特别是年轻人观看此类作品的普遍反应 , 知乎上有网友甚至还创作了“苦情剧模板”表达不满:乡下姑娘A因误会结识了少爷B , 感情逐渐升温 , 恶婆婆C坚持门当户对 , 非要让B迎娶大小姐D , A一人拉扯着孩子 , 暗恋A多年的E时常接济她 , 几年后 , 或许是调皮的儿子被B的车撞了 , 或许是懂事的女儿到B家做丫鬟被D欺负 , 在巧合之下A与B终又见面 , 而A只能装作不认识 , 后来经历了C和D的刁难 , 穿插战争的影响 , 有情人终成眷属 , E送出祝福……“不论是差评还是戏谑 , 恐怕都说明受众对日趋狗血化的剧情产生了愈加浓重的审美疲劳 。 堆砌的泪点、脸谱化的人物、粗暴浅薄的情感表达 , 极大地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背后以流量、热度、收视率为绝对指向的创作惰性 。 ”钟楠说 。
而在此基础上 , 越来越多的观众偏离原有的观剧偏好 , 转而展开两种极端化的异化:一方面 , 追求“极致虐” 。 部分流量小生、小花擅演爱而不得的古偶剧 , 剧中坠崖、受伤、重病三连发 , 有情人相爱相杀几十集无论如何也不会终成眷属 。 年轻观众乐得在这堆玻璃碴里找糖吃 , 沉醉在情深缘浅的意难平中喊“肝疼” 。 不过与其说这是追剧 , 其实更像是粉丝借剧追星 , 入戏太深无法自拔 。 另一方面 , 追求“腹黑爽” 。 像大火的古装剧《甄嬛传》《延禧攻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 , 主人公触底反弹、脱胎换骨 , 一路升级打怪终成人生赢家的情节 , 让观众倍感舒服 。 那句经典的“从前的甄嬛已经死了 , 现在站在你面前的是钮祜禄·甄嬛”更早已在短视频平台被无限次魔改、仿拍、组梗 , 成为当下人新的舒压解郁的方式 。 “所谓物极必反 。 这部分观众显然是被长久以来的狗血苦情剧伤到了 。 ”钟楠说 。
扎实反映生存境况
才能“更胜一筹”
早在多年前 , 国家广电总局就要求破除电视剧“三破一苦”(破碎家庭、破碎情感、破碎婚姻以及家庭苦难题材等)的怪圈 , 杜绝继母、继父、丑爹、丑娘等题材的扩大化 。
“这并非要求此类题材创作全然消失 , 而是要求在创作时 , 讲求度、有原则 。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编剧告诉采访人员 。 “同是书写苦难 , 那些又破又苦的内容 , 说到底就是肆意猎奇煽情 。 《人世间》脱胎于严肃文学 , 没有停留在表面的诉苦 , 而是回望历史、洞察社会 , 以小见大 , 炙热滚烫 。 ”
想约束苦情剧 , 内容上必须更多地观照当下 。 一些苦情剧将叙事背景放置于古代、民国 , 拉开观演的时空距离 , 以期让歇斯底里的痛哭顺理成章 。 “这类作品和翻拍剧、穿越剧、抗日神剧的创作无异 , 都是文化消费泛娱乐化的一种表现 , 对其采用应有的限制很有必要 。 ”山东大学影视文化艺术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于晓风说 。
语境放到现实 , 情节就一定合情合理吗?也不尽然 。 刚刚完播的《相逢时节》和《心居》 , 就被观众狠批“狗血洒过头” 。 前者婚恋、复仇、商战、争产元素集满 , 把一个中年危机的故事讲得极端不正常 , 观众在吼叫和痛哭声里看戏 , 极难有代入感 , 更别说产生什么认可和同情;后者追求“心有所居”的概念 , 但狗血桥段连连让观众惊掉下巴 , 妯娌、婆媳、姑嫂、夫妻、姐妹、同事之间 , 强行制造各种巧合、植入各种矛盾 , 把一个都市梦搞得烂俗 。 难怪有评论认为 , 即便每个人的生活是一地鸡毛 , 也不至于搞成全员崩溃、三观尽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