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泪|谁的眼泪在飞

大众日报采访人员 田可新 实习生 孙贝儿
2022年的开年大剧《人世间》可谓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 创下了央视一套收视率五年来新高 。 自开播以来 , 《人世间》凭借一集高过一集的“泪点”燃爆微博、抖音话题榜 , 朋友圈有不少人也在大呼“太好哭了” 。
一直以来 , 中国观众对催泪剧的喜爱和追捧经久不衰 。 20世纪90年代创造了98%的收视率的《渴望》;人人都能唱出一句“酒干倘卖无”的《搭错车》 , 还有好评如潮的《乔家的儿女》……以悲情为基调叙事 , 总能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 。
“泪点”多少成为判断其是否属于爆款的标志之一 , 如此收视偏好生发出的一些剧作的操作值得警惕:将催泪与“洒狗血”画了等号 , 这无疑让本可书写人性崇高与壮美的此类电视艺术 , 出现走向浅薄的风险 。
“好人受难” , 观众买账
为何观众对苦情剧格外买账?这首先是人们对剧作所传递出的价值观的认同 。 电视剧往往围绕“好人受难”展开 , 艰苦的大环境与苦难的小人物所形成的强烈对比 , 强力撑起故事主线 。 而这类作品往往在催泪的同时 , 又最抚人心 。 周秉昆在《人世间》中的悲惨境遇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 但一句“觉得苦吗 , 嚼嚼咽了”又让观众折服于他内心的强大;《山海情》里惹人心疼的水花 , 总用笑容应对命运的不公……“这些表达 , 看似迎合观众内心深处的怜惜和哀痛的情绪 , 实则是在破坏中建立一种富有力量的美感 。 ”文化学者齐飞认为 , 让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面对否定、遭遇冲突甚至受到毁灭 , 其实就是讲述人生苦难常在、挫折常有的生存定律 。 “刘慧芳、乔一成、周秉昆们 , 呈现出质朴的、平凡的英雄主义 , 激荡和振奋着广大观众的情感 , 进而化为寻找、珍惜美好的现实行动 。 ”
大剧催泪 , 打的是情感牌 , 让剧中人物与观众建立起温情的连接 。 “对现实生活、人情人性的一种真实的关怀 , 格外容易引起大众的共鸣和共情 , 这是受众心理的规律性表现 。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朱秀清认为 。
一方面 , 这类作品多以家庭为角度切入 , 贴近真实的生活场景、日常化的叙事风格以及熟悉亲切的家长里短往往给观众带来代入感 。 《人世间》中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东北老棚户区的打造细致入微;《乔家的儿女》选择将南京的地标建筑与日常巷弄作为取景地 , 亲切感、烟火气扑面而来 。 另一方面 , 情真最动人 。 像《渴望》开创性地以写实的视角 , 讲述了动荡年代年轻人复杂的爱情经历 , 艺术地回答了在大变革面前应当守住什么、选择什么、向往什么 , 这是一次国民整体精神诉求的精准传递 , 因而才有了“举国皆哀刘慧芳 , 举国皆骂王沪生 , 万众皆叹宋大成”这道独特的风景 。 所以 , 看这些故事 , 观众的亲近感油然而生 , 一旦发现角色存在同自己相似的生活经历、行为习惯、情感认知时 , 便会格外在意人物的命运 , 甚至对苦尽甘来的美好结局充满期待 。 这也就成了催泪剧、苦情剧令人“上头”的另一层原因 。
“苦情剧模板”基础上的异化
哭能哭出高收视率 , 近年来的电视剧中 , 苦情剧依然占据了一定的比重 。 《哑巴新娘》《娘妻》《芸娘》……都曾热播一时 。
“不能否认 , 这其中有质量上乘的佳作 , 但大多数却陷入了套路化的泥淖 。 ”北京娱评人钟楠认为 , 光看名字就能发现 , 这些苦情剧基本将目光投向了旧社会女性的婚姻情感纠葛中 , 沿着“不幸出身、委曲求全、功德圆满”的催泪路径 , 女主人公似乎只是换了名字、变了服装 , 在千篇一律的故事情节里忍辱负重 , 最终靠着善良忍让和坚忍不拔的品质化解一切 。 而这种创作到了电视剧《娘道》这里达到了“苦”的顶峰——剧方填鸭式地制造着沉重不幸 , 集世间万亿分之一偶然的苦难给予主人公以暴击 , 却还要申明这是在彰显母亲“生而无求、哺而无求、养育而无求、舍命而无求”的伟大娘道 , 让大批观众边看边哭边骂 , 其在豆瓣上的评分也只有2.7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