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春秋郑公大墓蟠螭纹鼎

【图 春秋郑公大墓蟠螭纹鼎】

图 春秋郑公大墓蟠螭纹鼎

文章插图
春秋郑公大墓蟠螭纹鼎 (现藏于深圳博物馆)
镇馆之宝
1923年7的8月25日,河南新郑一名叫李锐的乡绅组织乡民在自己的菜园子里挖井 , 结果这一挖却挖出了不少青铜器 。随后,这些青铜器被人盗卖 。此时恰逢北洋陆军第十四师师长靳云鹗巡访新郑,听说此事后 , 他马上出面阻止 , 并追回了被盗卖的文物,同时派工兵继续挖掘 , 出土青铜器100多件 , 其中就包括后来鉴定出的莲鹤方壶、王子婴次之炉等国宝重器 。
靳云鹗认为“钟鼎重器,尊彝宝物,应该归于公家”,派人将文物武装押运到当时的省城开封,交由河南古物保存所收藏(今河南博物院的前身) 。当时的学者根据出土青铜器的种类、铭文、数量以及新郑的地理位置,认为李锐菜园下面应当是春秋时期郑国某个国君的墓葬 。
“七七事变”爆发后,为保存国宝,郑公大墓青铜器曾有三次大的迁移 。第一次迁移:1937年秋,依照国民政府的命令,河南博物馆将部分馆藏文物5678件分装68箱 , 由开封押运至武汉,暂存法租界内,这批文物中包含郑公大墓青铜器 。第二次迁移:1938年秋武汉沦陷之前,这批文物被迁往大后方的临时首都重庆 。第三次迁移:1949年国民党撤守台湾时 , 仓促之下将存在重庆的河南文物分为两批运往台湾,第一批运到了台湾,第二批文物在飞机尚未起飞之际便被解放军封锁了机?。?未能起航 。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省政府派员会同文化部代表赴渝接纳文物,其中部分文物被抽调到了北京 。1995年,深圳市与河南省文物局联系,希望援助部分文物充实深圳博物馆的展藏,河南博物院从新郑大墓铜器群中 , 选取了这件蟠螭纹大鼎和另一件窃曲纹簋,调拨给了深圳 。
这件蟠螭纹大鼎,高55厘米,口径53厘米 。鼎口微敛,平沿外折,上有一对立耳 。深腹,圆底,三足为兽首蹄形 。鼎腹饰有蟠螭纹,蟠螭生得虎形龙相,相传是龙与虎的后代,具有龙的威武和虎的勇猛,在古代军队的军旗、印章以及兵器上经常出现 。春秋时期,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上,常用蟠螭的形状作装饰 。鼎的中间加饰一条凸起的绹索纹 。器腹还铸有六条扉棱,其中三条扉棱与蹄足上部的兽面中扉棱对应呈一线 。
此大鼎为春秋时期郑国的典型器物,在郑国青铜器中也是为数不多的大型重器之一,加之出土地为郑国国君的墓葬,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又因其经历的曲折传承,被定为一级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