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千年萧城宋辽战争轶闻


探索千年萧城宋辽战争轶闻

文章插图
萧城遗址城墙◥
探索千年萧城宋辽战争轶闻

文章插图
▲萧城箭楼遗址
◆萧城呈正方形,周长为10华里,总面积169万平方米,点将台、饮马坑历历在目,“萧城晓烟”更为旧时馆陶县八景之一 。
◆萧城周围许多村庄名字的由来都富有宋辽战争的轶闻 , 有的村名来历就是一段宋辽征战的故事,耐人寻味 。
通讯员 郭洪恩
采访人员 宋庆祥
“规模之宏大,
长城以南,首屈一指”
出冠县县城,进北馆陶镇,郁郁葱葱的树林中,一座城墙若隐若现 。虽然已经高低不齐、杂草丛生,但仍高高矗立,不失其雄伟气派 。
这,就是蒙着神秘面纱的山东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千年萧城 。
采访人员看到,这是一座方方正正的古城,城墙低的地方已不足一米,最高处还有8米多 。据古城里的村民说,上世纪60年代 , 城墙还要高得多,大多数都有十多米 。古城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 , 各城门外又均设有“扭头门” , 扭头门是为军事防御所设的 。
相传城内筑起过东西两座点将台 。目前,城内西北部仍有一点将台遗址 , 台上栽满了青松,在城内异常显眼 。村民说 , 1996年考古队发掘时,点将台有45平方米 , 前些年还大,现在变得越来越小了 。
点将台的西北角,有一个饮马池 , 饮马池宽2米、长4米,深达1米多,是白灰和青砖屑混合在一起做成的 。
冠县北馆陶镇文化站站长李保祥说,村民对萧城非常有感情,不仅因为它有悠久的历史、动人的传说,在现实中,萧城还屡次充当村民的“保护神” 。1956年,萧城附近的漳卫河泛滥成灾,古城一带突发洪水,村民用土将肖城的四个城门堵上,挡住了洪水 , 周围的受灾群众纷纷跑到古城避难 , 上级政府利用直升机空投馒头和饼给城内的群众 。1963年的那场洪水,使用船运送粮食和物资 。在抗日战争时期,北馆陶县城内驻扎着日本兵,八路军就藏身于古城内,与敌人进行斗争 。
冠县民间文化艺术协会主席任金光说,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萧城呈正方形,周长为10华里 , 总面积169万平方米;城墙土筑夯砸,每层厚十三公分,四角和城门有箭楼及城门楼 。城墙基部宽26米,顶部宽8米 , 高13米,四周城隍宽80米 。“萧城晓烟”为旧时馆陶县八景之一 。目前,古城址遗迹尚存点将台、箭楼、城门楼、磨盘洞、烽火台、饮马井、万人坑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评价说 , 萧城“规模之宏大,保存之完好,长城以南,首屈一指 。”精彩推荐:ufo存在不明飞行物图片明建文帝世界上有鬼吗
“历史记载
契丹萧后筑萧城 , 攻澶渊”
萧城为何人所建?为什么叫萧城?用途是什么?建成后为什么又被放弃?
始修于明朝万历元年(1573)的馆陶县志记载:“萧城,在县东南五里 。宋景德元年,辽主殂,萧后摄国事 , 率其弟挞览侵澶渊筑城于此,即歇马城 。时寇准请帝幸澶渊,挞览方布阵,城上遣床子弩射杀之 , 辽人大挫衄 , 请盟而退,垒址尚存 。城周围十余里,高三丈,四门俱存,内有二将台 。”《山东通志》、《东昌府志》古迹卷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 。
清代康熙年间的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先生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成书的地理著作《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歇马城在县东南七里,相传宋景德初,契丹军至澶渊,其母萧太后尝引军驻此城,因以名 。又县有萧城,相传亦契丹萧后所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