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宁波古城门之谜( 二 )


又据《宝庆四明志》记载,宁波在南宋之前开有十道城门:最北的永丰门,原称保丰门,紧依溪江,南宋开庆元年(1259)改称 , 又称“北门”,出城即可陆路通湾头,永丰渡过姚江、到庄桥、镇海,城门不远有堰坝、北廓庙,此门因城外建有“保丰碶”,北斗河和来自林村西塘河之水,必要时可泄入姚江,“民藉此之利,则丰年可保”,因此城门以碶名之为永丰门 。
沿着慈溪江(今称姚江)向东,沿江开有三道城门,即盐仓门(和义门)、渔浦门、达信门 。后两道城门宋代已封闭 , 过江即称桃花渡 。朝向奉化江开有四道门,自北向南为:东渡门(东门),门近三江口,可远眺太白耸翠,西来南至两水汇流的定海江(古称大浃江、近称甬江)滚滚东流入海;沿江向南还有市舶务门(来安门)、灵桥门、鄞江门,其中鄞江门南宋时已闭 , 来安门仅有海外商舶来时开,后也闭废 。
在城西和城南分别有望京门(朝京门),又称西门,门对四明山,门内外建驿站、接官亭,门旁开有水门 , 大型船可通入城内 。在城南的甬水门 , 又称长春门,也有水门与南塘河相通,故城内人下乡笃悠悠地嗑着瓜子听着“唱新闻”,三个多小时就能到鄞江桥、横街头 , 而从小溪南塘河运来的城砖成品也能便捷地运到城墙脚跟 。
元、明、清宁波六城门
明州自“晟筑金汤壮其海峤,绝外寇窥觎之患 , 保一州生聚之安”后,北宋至南宋,明州城廓由历代官府和民间不断修缮 。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明州改称庆元府,这是宋宁宗幼时曾“遥领”明州观察使之故 。元兵进城后毁去罗城,此后仅留下子城 。1356年元人为阻挡方国珍来攻,重筑罗城 , 开了六道城门,即东渡、灵桥、长春、望京、永丰、和义 。
明代洪武年间 , 宁波城廓又一次大修 , 最近有人在永丰门遗址附近捡到洪武五年(1372)城砖就可证明这一点 。洪武十七年(1384)终于才有了“宁波府”的地名 。明清官府民间修缮古城门古城墙之举不断 。
鸦片战争时 , 英法军舰曾炮轰东渡门,高大的城楼被炸毁一角 。在清代晚期,宁波府城再次重修、测量,罗城周长2527丈,城脚宽22尺,城上宽15尺,城高22尺(7米余) , 各门都有瓮城,瓮城是城门外再围起一圈小城,门开左右二边 。
可惜在1931年,当年的宁波府罗城全部被拆平,条石、石板铺了一条自东渡门到望京门的大路,今环城路上的江厦街、灵桥路、和义路、望京路、永丰路、长春路,即当年罗城的位置 。1923年-1930年在永丰门外滩涂上建造华美医院时,罗城开始拆毁,院方通过关系,选用大量永丰门及附近的城砖和条石 , 而且刻意将院门建成中西混合的新式样 。因此在永丰门被拆毁后,这座医院的门楼仍保留下了永丰门和古城墙的难忘记忆 。
“疑似”永丰门城基
今年8月27日,有人发现的“疑似”永丰门,实际上应该是与永丰门相关的城墙 。《民国鄞县通志》和嘉庆道光年间的《宁郡地图》等文献清楚表明,这里正是永丰路、望京路和永丰北路的交汇点,发现宋、明古城砖、古瓷片的地点,就与如今华慈医院仅一条永丰路之隔,这永丰北路就是原永丰门通向湾头的大路,遗址发现地即永丰门城迹的南墙和城基 。时间追溯到1100多年前,要在这片慈溪江沉积滩涂上建城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如果不采用松木打桩作基,直接在软土地上砌城 , 城墙就会很快倒塌 , 所以现场还发现了不少古木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