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些成长的烦恼》以自传体的形式 , 从一个少年的视角 , 以成长为轴 , 接续出一个又一个平凡而动人的故事 , 而这些故事 , 又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故事 , 更给人以曾经亲历的代入感 。 成长是每一个人所必定经历的 ,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故事 。 这本书如同老友久别 , 话谈当年 , 亲切、真实 , 酣畅淋漓而又余味无穷 。
本文图片
有苦有甜传递人世温暖 ,
旧时经历呈现别样阅读体验
梁晓声的“成长的烦恼”是什么呢?从搬离旧屋到修补新家 , 从亲子团圆的温馨到考学路上的跌宕 , 不停的日子如同孩子的衣角 , 琐碎不清 , 拉扯不断;或者拉地瓜、或者捡煤渣 , 窘迫是生命给予的考验 , 未来在破晓之后会发光 , 总有希望……平凡的是日子 , 不平凡的是成长中的那些烦恼 。
正如梁晓声在自序中的这段话所言:不论贫穷还是病患 , 不论缺煤还是少粮 , 不论家在这里还是那里 , 只要一家人相亲相爱 , 困难总是会被克服的 。 而只要我们对别人的帮助深怀感激 , 就会有更多热心的人愿意帮助我们 。
本文图片
苦难是成长的财富 , 但是写给青少年儿童的书又不适合书写太多苦难 。 所以 , 这本书如何把握“苦”的程度呢?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汤素兰这样评价本书:梁晓声老师用平实而节制的语言与回顾式的叙事方式讲述这个充满苦难的故事 。 他不煽情 , 不渲染 , 不夸张 , 也不放任自己的情感 。 作者叙述的语调平缓 , 犹如人生的溪流已入深潭 , 深潭下面是那些难以忘怀的童年旧事 , 但深潭上面已然波澜不惊 。 作者虽然把我们带回那个时代 , 和主人公一起经历种种生活的磨难 , 却绝不展示苦难 , 不以苦难为书写目的 , 而是通过苦难发现人世间的美与好 。 所以 , 作品为我们展开了成长环境的逼仄与困苦 , 更写了邻里之间的相互扶助 , 写了老师对自己的爱护、宽容 , 写了当年素不相识的林予老师对他们母子三人的理解 , 写了走最长的路去看望的那个乡村医生 , 人家主治颠痫 , 而“我”的母亲误以为他会治精神病 , 但老医生不仅给了药 , 还嘱咐护士不要收钱 。
本文图片
书中借由一个面对众多苦难的孩子的倔强成长 , 向小读者传递着“这个世界依然充满希望与信任”的核心立意 。 苦难不只是接踵而至的生活难题 , 而是在战胜苦难中 , 培养出乐观的生活态度 , 磨砺出从容应对的心智 。
在这本书中 , 梁晓声不仅呈现了人世间的温暖 , 也为小读者提供了更为别样丰富的阅读体验 , 这是一段与当今孩子的生活相去甚远的经历 。 那么 , 这本书是如何实现让孩子读懂并有所共情的呢?
本文图片
周易之解释到 ,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 , 梁晓声的童年与当下小读者的童年 , 在直接经历上虽千差万别 , 但毋庸讳言的是 , 人世间共同的真实与美好是亘古不变的 。 例如 , 书中写到“我”和同学刘树起推着平板车去拉地瓜 。 一路上虽然又冷又累 , 车坏了 , 手套也丢了 , 天气寒冷光着手抓住车把手就会被冻在车把上 , 但最后“我们”还是高兴地唱着歌拉回了地瓜 。 “板车拉地瓜”“凭票领取地瓜”的情景在当下已难得一见 , 可它背后的付出(拉板车)、坚忍(受寒风)、喜悦(得赞许)等等 , 却使得每一代人读来倍感亲切 。 此外 , 协作(刷墙、卖豆腐)、担当(护送兄长、求医)等品质也随着书中故事的徐徐展开而潜移默化地使小读者有所感悟 。
- 科幻|有一种科幻与怀念有关 成都作家七月将汉旺镇回忆写成“奇谈”
- 梁晓声|《人世间》之后,梁晓声新长篇《中文桃李》聚焦“80后”
- 中国|梁晓声《人世间》创作历时八年 堪称一部“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
- 桃花|桃花:关于我的那些粉红色回忆
- |干货满满!首部中华古籍活化纪录片上线,速速带娃看起来!
- |《人世间》爆火之后,梁晓声推出新作《中文桃李》
- 坚守|梁晓声新长篇讲述80后的彷徨与坚守
- |年逾70描摹“80后”的困惑 梁晓声推出长篇《中文桃李》
- 小城|梁晓声推新长篇《中文桃李》
- |《人世间》之后,梁晓声再推新长篇《中文桃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