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直播预告 | “旷代文章数阿Q”:《<阿Q正传>笺注》随感

鲁迅|直播预告 | “旷代文章数阿Q”:《<阿Q正传>笺注》随感
文章图片

1936年 , 鲁迅逝世 , 远在日本的郭沫若在东京的一场追悼鲁迅的大会上高呼: “大哉鲁迅 , 鲁迅之前 , 没有鲁迅;鲁迅之后 , 无数鲁迅!”并拟一副挽联: “平生功业尤拉化 , 旷代文章数阿Q 。 ”《阿Q正传》引领时代 , 冠绝一代 , 不但是鲁迅的代表作 , 而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 , 也是公认的世界文学杰作 。
《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在 北京《晨报副刊》上连载 。 为纪念这部杰作的百年诞辰 , 北京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研究馆员黄乔生撰成《〈阿Q正传〉笺注》一书(商务印书馆2022年1月出版) , 该笺注本旁征博引 , 图文并茂 , 为广大读者理解《阿Q正传》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和独特的切入角度 , 是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的一个可喜的收获 。
阿Q的形象发人深思 , 催人反省。 鲁迅写作这部作品的意图 , 是画出国民的灵魂 , 希望中国消除令人憎恶却又普遍存在的阿Q精神 。 茅盾说 , 阿Q 不但是中国人品行的结晶 , 而且 , “‘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 , 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 。
笺注者认为 , 不但外国读者需要详细的笺注来理解这部作品的深刻含义 , 就是中国读者也需要不断体味作品蕴含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 他在笺注者后记中说:“ 中国读者因为熟悉鲁迅 , 没有陌生感和新奇感 , 反而不能对作品做细致和深入的思考 。 在本国文化中长期浸润 , 很容易把有些物事当成天经地义 。 事实上 , 鲁迅写这篇小说的目的就是让读者深思和反思 。 从这个意义上 , 我觉得应该注释得更详细一些 , 提供更多参照 , 希望读者能跳出圈外 , 反身观看 , 有所感悟 。 ”
黄乔生认为 , 注释经典作品 , 关键是回到鲁迅的本意 。 作品发表后 , 鲁迅回答外界的询问和质疑 , 就创作过程所写的说明 , 如《〈阿Q 正传〉的成因》《答<戏>周刊编者信》 , 以及为外国译本写的序言和与朋友谈及作品的书信等 , 透露他的创作意图 ,是笺注的纲领 。 《<阿Q正传>笺注》不但援引鲁迅本人的创作心得和意图开展阐释 , 而且引述作品发表后学界文坛的重要评论, 力图在鲁迅和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
本书既尊重鲁迅的创作原意 , 也重视当下读者的阅读感受 , 对作品中人物行动的思想根源、心理动机 , 特别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内涵都有新的诠释, 对作品中的地理、民俗、方言等内容使用了新的材料进行注释 。 如第一章对“黄酒”和当时绍兴地方的赔罪风俗 , 第二章对绍兴人旧时“舂米”的方法和“押牌宝”的情况 , 第三章对绍兴地方戏《小孤孀上坟》及请道士祓除缢鬼的习俗等 , 都浓墨重彩地加以解释 。 至于书中的绍兴方言 , 古典今典如武昌起义、假洋鬼子、自由党等 , 笺注者在解释词语的同时 , 更注重介绍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 。
本书的一大亮点是插图 。 《阿Q正传》发表之后 , 很多画家以图释文 , 展现对文学经典的解读与感悟 。 书中选用了蒋兆和、刘岘、赖少其、郭士奇、丰子恺、刘建庵等本国画家的配图 , 以及苏联、智利等国画家的作品 , 也许读者对其中一些画家并不陌生 , 但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阿Q图像并列 , 以此表现阿Q阐释与接受的时代印迹与文化差异 , 就显出笺注者的独特眼光 。 如关于“假洋鬼子打阿Q”情节 , 选录了刘建庵、郭士奇的木刻和漫画各一幅 , 加上图注:“阿Q自知敌不过 , 就指着近旁的一个孩子 , 辩称自己是在他说 。 刘建庵让三人站在斜坡上 , 高低分明 , 形成一种‘食物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