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睿英奇盛文化 | 书法艺术要契合时代审美(坚持“两创” 书写史诗)

艺术|睿英奇盛文化 | 书法艺术要契合时代审美(坚持“两创” 书写史诗)
文章图片

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 , 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 ,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 ”作为致力于繁荣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员 , 我对此感受颇深 。汉字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 作为汉字艺术的书法 , 肩负着记录历史、反映时代的使命 , 以及抒发情志、感悟生活的功能 。 在历史文脉赓续与社会生活变迁中 , 书法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 , 成为中国人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 , 于世代传承中彰显人文情怀 。当我们回顾历代书法经典时会发现 , 这些作品往往具有相似的特质 。 内容上 , 它们大多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或事件 , 传递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意蕴;艺术表现上 , 它们常在继承传统的同时 , 融入新元素 , 包括时代特征与笔墨技法 , 继而攀登至一个时代的书法艺术高峰 。 比如 ,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记录了当时盛大的雅集活动 , 尽善尽美的书风 , 寄托着创作者对自然挥洒的追求;欹侧多姿的书体 , 展现了创作者深厚的笔墨功底 。 唐代颜真卿《争座位帖》笔法圆劲、神韵雄逸 , 字里行间散发着忠义之气 。 宋代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借景抒情 , 写出创作者对旧友的思念 , 书法入古出新 , 字势开张 , 纵横奇崛 , 成为尚意书风的经典 。 内容与形式的创变 , “文”与“质”的互动 , 传统文脉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 使这些书法作品拥有了永久的生命力 , 也为当代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无论古今 , 书法艺术创作都需紧跟时代步伐 。 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 可以强化具有时代特征的叙事表达或诗性传递 。 如此 , 书法作品才有生命 , 才有魅力 , 才有根基 。 我们这一代书法工作者 , 拥有前人难以企及的良好创作环境 , 见证了新时代新风貌 。 如何将内心的自豪与感奋化为艺术语言?自2008年起 , 我逐步深化通过书法记录时代的认识 , 并努力创作 , 力图为时代留下独特的艺术印记 。 10余年来 , 我先后创作了《我的中国心》《体育颂》等数十件涵盖草、篆、隶多种书体的艺术作品 , 通过对重大事件的诗性表达 , 诠释我对于社会文化的深层思考 。在创作中 , 对于书法形制的选择关系着作品的最终呈现效果 。 自古以来 , 书法艺术形制繁多 , 其中经典长卷尤其是草书长卷 , 颇为后人所珍视 。 如唐代张旭、怀素 , 北宋黄庭坚 , 明代祝允明、王铎等人的草书长卷 , 让后代仰之弥高 。 要尽情书写今朝豪情 , 长卷形式亦是最佳选择之一——文本容量大 , 能让创作者纵情挥洒 。 尤其是以大草写就的长卷 , 纵横捭阖 , 一气呵成 , 更符合这个时代的恢弘气象 。 在我创作的20多件不同内容、不同书体的长卷作品中 , 尤以大草长卷为多 , 如《世纪脊梁》《自作诗·时代抒怀》等 。 作品尺幅的增大 , 使得驾驭长线的难度也随之增大 , 笔墨的开合、收放、聚散、方圆与矛盾处理不仅要到位 , 更要到“味” 。 经过反复研究和琢磨 , 我以大开大合的形式建构 , 强化笔墨的诗性特质 , 力求做到开合有度、虚实相生 , 首尾呼应、跌宕起伏 。 总结多年来的长卷创作经验 , 我认为不管是草书还是篆隶长卷 , 从技法到风格都应在个性化表达中追求审美内质——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 让中华美学在当代更好发挥化育和引领的功能 。书法艺术要契合时代审美 , 离不开传承基础上的创新 。 自20世纪80年代末 , 我便开始进行“以篆入草”和“以草入篆”的探索 , 意在推动当代碑帖相融的审美理想不断完善 。 以2017年所作32米长卷《军魂颂》为例 , 我以篆籀笔法入草 , 追求宋代和宋代以前经典之作的大草风范 , 将清代碑学博大辉煌的金石气、传统帖学儒雅古逸的书卷气相融 , 努力做到气格沉雅、纵横奇逸、宏阔苍遒 。 在墨法上 , 巧用渴墨、燥锋、宿墨 , 使墨调、墨态浓淡相宜、润渴互补 。 在章法布局上 , 营造形制布白的二度空间 , 整幅长卷气息畅通 。 这只是我尝试将碑帖相结合的部分实践 。 中华书法艺术发展到今天 , 积累了丰厚财富 , 随着时代变迁 , 艺术创作还会不断变化 , 还需不断融入现代文化元素与时代精神 。 只有这样 , 才能推动书法艺术更好地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扎根生活沃土 ,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大潮中 , 深入研究把握“创”的脉搏所在 , 以书法艺术反映生机盎然的社会风貌 , 将个人生活体验升华为时代艺术审美体验 , 是当代书法艺术创作的必由之路 , 也是一名书法工作者的社会担当 。(作者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