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公布08年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

陕西高陵县杨官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涂朱砂人面残陶片1月13日 , 北京,在“200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了“2008年度全国6项重大考古发现 。这六大发现是:陕西高陵县杨官寨新石器时代遗址;甘肃临潭县陈旗磨沟齐家文化墓地;云南剑川县海门口史前遗址;河南安阳市殷墟刘家庄北地遗址;安徽蚌埠市双墩一号春秋墓葬;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代祖陵陵园遗址 。中新社发 王辰 摄 陕西高陵县杨官寨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位于陕西省高陵县姬家乡杨官寨村,地处泾河左岸的一级阶地上,现存面积约80余万平方米 。2004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揭露面积达16485平方米 。发掘范围可分为南北两区 。南区发掘面积约5615平方米,发现各类房址23座,以及仰韶时期的灰坑496座、陶窑10座、瓮棺葬8座等,出土陶器5273件、石器353件、骨器303件、蚌器16件 。文化堆积主要属庙底沟文化遗存和半坡四期文化遗存 。最重要的收获是在发掘区南端发现了成排分布的半坡四期文化的房址和陶窑 。房址共17座,基本上是平面呈“吕”字形的前后室结构,前室一般是地面式,后室则为窑洞式,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窑洞式建筑群 。在房址和窑址附近的灰坑中出土大量陶器、陶坯残片和个别制陶工具 。这一区域可能是当时的作坊区 。2007~2008年,在遗址北区的发掘面积达10870平方米,文化堆积主要属庙底沟文化遗存 。共发掘仰韶时期的各类房址26座、灰坑334座、陶窑16座、瓮棺葬24座等 。最重要的收获是发现了庙底沟文化时期的聚落环壕 。经初步钻探,环壕平面大致呈梯形,基本上为南北向布局,周长约1945米,壕内面积达24.5万平方米 , 壕宽6~9、最宽处约13、深2~3米 。环壕西部发现一处门址,宽约2.7米,在门道两侧的壕沟堆积中出土大量陶、骨、石器,器物大多成层分布,保存基本完好 。本次工作对聚落西门址、环壕的东北角、西南角等部位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发掘 。通过发掘,基本搞清楚了该遗址不同时期聚落的布局 , 遗址南部多为半坡四期文化居民聚居区 , 北部则是庙底沟文化的聚居区 。大量半坡四期文化遗存的发现,丰富了关中中部地区特别是泾渭两大河流交汇地带该文化的内涵,尤其是遗址南部制陶作坊的发现,对认识当时的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遗址北部发现的庙底沟文化环壕聚落 , 保存相对完好,为探索庙底沟文化的聚落布局与社会结构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 。该聚落规模巨大,或许就是关中庙底沟文化的中心聚落,还有线索表明它很可能是一座庙底沟文化的城址 。甘肃临潭县陈旗磨沟齐家文化墓地2008年7~11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开展合作 , 对九甸峡水库淹没区内的甘肃省临潭县陈旗磨沟遗址进行发掘 。该遗址地处洮河南岸的马蹄形山间台地,区域内发现有仰韶中晚期、马家窑、齐家和寺洼文化的遗存 。其中,齐家文化墓葬区位于磨沟村北约100米、靠近洮河的台地上,面积近8000平方米,是此次发掘的主要对象 。本次发掘面积达1700余平方米,共清理齐家文化墓葬346座 。以土葬墓为主,也有少量火葬墓 。墓葬呈东北至西南向排列,共计16排 , 墓向朝西北 。可分竖穴土坑墓和竖穴偏室墓两类,以竖穴偏室墓居多 。竖穴土坑墓通常较浅,多为单人一次葬,个别为左右并列或上下叠置的二人合葬;随葬器物相对较少 , 多为2~3件 。竖穴偏室墓以单偏室居多,其中又以左偏室居多,也有部分为右偏室 。双偏室墓相对较少,还有少量上下偏室、内外偏室者,有些墓葬还以侧龛埋葬死者 。在竖穴墓道两端靠近偏室的一侧,多发现与封门相关的竖槽 。部分竖穴墓道设有头龛等 , 内置随葬陶器 。部分偏室墓发现有木板封门痕迹 。竖穴偏室墓多为合葬 , 也有少量单人葬 。合葬者少则2~3人,多则10余人,成人、儿童皆有,内侧人骨大都被扰动,靠近墓道者则多为未经扰动的一次葬 。部分墓道中也有埋葬死者的现象,人数1~4人不等,但头向多与位于偏室者相反,且多俯身或屈肢 。这些合葬墓有时是偏室塌陷后才填埋墓道的;有时对同一偏室的人骨进行二次整理;还有重新挖开墓道,致使同一偏室出现两次封门的痕迹 。经扰动的人骨往往是后来埋葬时将原有人骨向内推挤形成的,有别于通常所谓的二次葬 。这些现象说明,此墓地的合葬墓是多人多次埋葬的结果 。随葬品多为陶器,工具相对较少 , 人体部位往往还有骨、石、铜质装饰品等 。随葬陶器明显可以分为两大组,一组是以泥质红陶双大耳罐、腹耳罐、侈口细颈罐、夹砂罐等为代表,另一组以泥质灰陶双耳鼓腹罐、夹砂褐陶双耳罐等为代表,有些墓葬的双耳罐已出现马鞍口的趋势 。两组器物有时共存于同一墓葬中 。此墓地的发掘,为齐家文化及其埋葬习俗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新资料,同时也为探索寺洼文化的渊源与发展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