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秦家滩发现6000年前地面建筑

近日,宝鸡市考古队对秦家滩仰韶时期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大型房址 。证明6000年前以半地穴式居住为主的古人,已在地面上建房,而这处房址墙面的高度和厚度在仰韶时期考古发掘中还前所未见 。考古人员推断,宝鸡是仰韶时期人类活动的一个中心区域 。秦家滩遗址位于陈仓区贾村镇灵陇村一处暴露的梯田断面上 。7月中旬至9月中旬,宝鸡市考古队对这一仰韶中期大型房址进行了抢救性试掘 。考古人员介绍,距今7000~5000年的仰韶时期 , 人们普遍是半地穴式居住,可这处距今6000年的房址却为地面建筑 。考古人员说,从地穴走向地面 , 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这说明 , 古人已经认识到了地面建筑出行方便、干燥以及通风采光好的优点 。这处圆角方形房屋遗址 , 现存部分约为原房屋的五分之一 , 由此推断 , 原房屋面积达到了近200平方米 。这么大的房屋 , 显然不是一家一户的居所,至于是当时人们的公共活动场所,还是用于祭祀的建筑,文物专家尚在研究之中 。另外,此处遗址的房屋地面由两层硬度相当高的三合土构成,每层厚约8~10厘米 。令考古人员疑惑的是,两层地面表面均涂以红色染料,到底是出于审美需要,还是包含其他含义?考古人员称这也可能是千古之谜 。这处房址的墙体也让人惊叹 , 其高度厚度,前所未见 。墙体现存长度近15米,残余最高处达103厘米 , 厚40~50厘米 。同时,墙柱密布,可见柱洞46处,每个柱洞间隔15~20厘米;柱体粗壮 , 平均直径18厘米 。由此可以想像先民们当时盖的这间大房其屋顶之重 , 结构之繁 。在距离墙壁外侧约1.6米处,考古人员发现有圆形小沟环绕,据推测可能是用于排水的渠道 。考古人员判断,该房址废弃年代约为仰韶中期到晚期之间 。考古人员告诉采访人员 , 如此厚实的墙体和房顶、密布的粗壮墙柱、硬度极高并以染料处理表层的地面,巨大的规模及保存状况,在考古发现的仰韶房址中尚属首例 。此遗址的发现对于以炎帝故里著称的宝鸡地区而言,独具意义,可推断仰韶时期宝鸡地区为中心区域 。(采访人员郭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