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式他人即地狱的理解

这句话出自萨特一部戏剧里面的一句话
想要明白这句话,还得联系他的哲学体系
他本身深受尼采的影响 , 主张没有绝对价值,人是自我价值的创造者 。
他的哲学的基本命题就是
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就是虚无
人是自由的
先从命题“存在先于虚无”开始 。
笛卡尔说过,我思顾我在,这个“我”只是个逻辑主语,并非事实主体 , 顾这句话就只是“思顾我在”的意思 。而萨特在看了海德格尔的书后同意海德格尔说的有一种前反思的知觉,就是我们往常都能体验到的一种忘我的境界,如沉浸在美好的风景中 , 这个时候却恰恰是“我思顾我不在” 。所以他发现“自我”并非意识的所有者,它只是意识的对象,并不存在于意识之中,而是外在于意识的 。意识总是对某物都意识,就像手电筒一样需要照到某物 。那么纯粹意识是什么呢?他发现他怎么也找不到这个纯粹意识,所以得出纯粹意识就是虚无 , 就是空,意识本身什么也不是 , 但总要成为某物,总是需要被填充 。而意识是人的特定的规定性,那么人的存在就是虚无,就是空,没有任何固定的本质,这就是存在先于本质 。
因为先有虚空的存在,被意识填重后才成为本质 , 而这个过程是永恒的,生生不息的,直到人死去 。因此,人总是“在成为某种人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存在才获得了本质 。
萨特还区分了,物之存在之自在的存在,特点就是固定的,不变的,是其所是 。而人之存在之自为的存在,特点,永远是变化的,不稳定的 , 永远是其所不是,不是其所是 。
萨特看到由于人的意识,使得人永远处于摇摆之中,只要他活着他就得不到坚如磐石一般的坚定性 。人存在的极端不稳定性和偶然性事命中注定的 。他感慨“人是徒劳的激情” 。
于是,人面对着虚无,没有他自己时,世界对于他是一片虚无 。有他时,他自己的基底却是空虚的自己 。所以他仍然是空虚的感觉 。不过人类特有的尊严也在这里诞生了,萨特自豪的说:正是这种虚无才是行动意志的基?。谑?nbsp;, “自由”的概念被提了出来 。
【萨特式他人即地狱的理解】假如存在确实先于本质,那么,就无法用一个定型的现成的人性来说明人的行动,换言之,人不是被决定的,人是自由的 , 人就是自由 。
萨特所说的自由并非一种任意的自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自由,而更是一种消极的自由,一种必须选择的自由,你不得不选择,人不可能掩饰自己的自由 , 可能自欺,但永远也摆脱不了自由 。所以存在先于本质,也可以作“自由先于本质” 。
自由就是必须选择,不能不选择的自由 。人唯一的不自由就是不能选择不自由,而不选择实际上也是一种选择 , 选择了不选择 。
二战后的军事法庭对残害了许多犹太人的纳粹阿道夫.艾希曼进行审判,其反驳到,他只是遵从军令,服从上级的安排 , 他是军人,这是他的天职,他是不自由的 。
萨特反驳到,你是自由的,这一切都是借口,你可以选择反叛,当逃兵,自杀 。你总是可以选择不做什么 。
所以人们也说 , 萨特的哲学史一种行动到哲学,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创造自己,选择自己成为自己希望的人,而且要为自己负责,因为你没有借口,你总是可以不这样,所以你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全部责任 。
萨特的哲学是绝望的哲学 , 又是希望的哲学 。人的存在就是不断成为的过程,你总可以改变你自己,展望未来 。但它又是绝望的,他沿袭了尼采的超人哲学,说没有绝对价值,一切只是角度问题,一切的传统价值 , 权威价值都不可靠,你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绝对标准,你必须自己去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 。而这就像米兰昆德拉说的,自由就是人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