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湖南省地质博物馆馆藏:沅水金刚石 。
本文图片
42年后的重逢(左为潘存云 , 右为宋瑞祥) 。
红网时刻新闻4月18日讯(采访人员 袁思蕾)时光荏苒 , 弹指一挥;分别半生 , 今又重逢 。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 , 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 , 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的《勘探队员之歌》 , 唱出了无数热血青年把“为祖国寻找宝藏”作为人生理想的心声 , 宋瑞祥和潘存云 , 曾经就是这无数热血青年中的一员 , 他们之间有一段跨越42年的人生情谊 , 而这42年 , 是他们与祖国一同成长、不断前行的奋斗历程 。
一颗特别的矿石
在位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二楼的矿物宝石厅里 , 有一颗淡黄色宝石级钻石原石 , 它并非整个展厅内最耀眼的存在 , 但在展牌上 , “01”号展品的标识 , 提示着它的身份特殊 。
实际上 , 在这颗被称为“沅水金刚石”的矿石身上 , 藏着一个关于重逢的故事 , 故事里蕴含着一种爱国精神 。
现已耄耋之年的宋瑞祥 , 与年过花甲的潘存云相识于42年前 , 他们因为沅水金刚石相识 , 却又在匆忙中就此别过 。 原以为只有一面之缘的两个人 , 竟在人生的兜兜转转中 , 再次重逢 。
1966年的夏天 , 11岁的潘存云与13岁的哥哥潘存华在家附近的山上挖寻矿石以贴补家用 。 一次挖寻中 , 他们发现了一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矿石 , 并在把玩中发现它特别坚硬——竟然可以划破玻璃 。 潘存云和家人怀疑这是一颗“金刚钻” , 想把它送到湖南省地质局进行专业鉴定 , 却受限于当时的交通地理环境 , 无法前往 。
“那个时候 , 国家派驻了地质调查队在当地调查矿藏资源 , 他们发动老百姓一起找矿、报矿 。 ”在潘存云的描述中 , 当时驻扎于当地的地质调查队以贴告示的形式告知老百姓各类矿物的特征 , 掀起了一股找矿、报矿热潮 , 但他和哥哥并未在告示中发现符合他们找到的那颗矿石的特征 , “金刚石太珍贵、太稀缺了 , 不大会有人想到我们能找到 。 ”潘存云说 。
转眼到了1979年夏天 , 已经是国防科技大学学生的潘存云 , 突然想起了家中那颗不明身份的矿石 , 在与家人商议后 , 潘存云将这颗疑似矿物带往省会长沙的湖南省地质局寻求鉴定 。
本文图片
潘存云家珍藏多年的奖状
一场激动人心的遇见
“接待我的是当时省地质局地矿处处长宋瑞祥 。 ”当天 , 潘存云说明来意后 , 宋瑞祥将那颗矿石放在手中仔细端详 , 越看越兴奋 , 交谈中更端来一盆水放在太阳下 , 将这颗矿石丢入水中 , 霎时 , 水面上一片金光闪闪——潘存云的“金刚钻”猜想八九不离十了 。
3天后 , 潘存云再次与宋瑞祥见面 , 他得到了确定消息——被他和家人保存了13年的矿石正是一颗优质天然钻石 。
“你们会把这颗钻石拿去做什么?”“我们不会用它做什么 , 我们会把它保存起来 , 以此激励更多人找矿、报矿 。 ”在潘存云的记忆中 , 他和宋瑞祥曾在42年前进行过一段对话 。 通过这段对话 , 他了解到国家的矿藏状况和所面临的问题 , 也理解了地质人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背后的执着与坚持 。
找出大型金刚石矿 , 这是42年前 , 时代赋予中国地质人的重任 。 潘存云清楚地记得 , 宋瑞祥当时在与自己交谈时 , 数次提及这个愿望 , 他深感于作为地质人宋瑞祥的执着干事精神和报国热情 , 于是 , 在经过和家人的商量后 , 潘存云代表全家将这颗天然金刚石上交给了湖南省地质局报矿 。
- 展览|经典艺术如何“分身有术”?这个展览告诉你“版画的指向”
- 藏品|2000多件藏品!福州八旬老伯把家建成 “钟表博物馆”
- 农业|活动预告:“书香崂山 悦读春天”读书沙龙——共读《从农业1.0到农业4.0》
- |“人文清华”推出《清华·访谈录》,打造数字人文课堂
- 花红|春日浪漫相约,来一场“气象飞花令”!
- pua|支持年轻人“反向背调”反击职场PUA
- 情人|花都开好了!华谊兄弟电影乐园(苏州)静待与你重逢的那天
- 微积分|樊登读书开启第四度“知识进化论”,开启全民阅读新时代
- 伟业|“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 文玩|文玩圈里越“丑”越贵的文玩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