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宋徽宗的草书《千字文》笔法仍然是王羲之《兰亭序》中的
我们用笔的问题在哪呢?就是起笔到行笔之间的转换需要一次“调锋” , 通过调锋 , 我们才能从一个角度转化为另一个角度 , 行笔部分顺利的写出来 。
这个用笔方法和用笔过程 , 实际上从古至今在实践上都是这样来做的 。 所以古人也经常说 , 书法的核心是中锋用笔 , 中锋用笔 , 实际上在起笔、行笔、收笔部位都是中锋用笔的 , 只不过我们现代人对他的解释解释的过于复杂了 。 认为有侧锋入笔 , 有藏锋入笔 , 等等 。 那为什么我们讲起笔和收笔部位都是中锋用笔呢?因为如果你不是用中锋用笔 , 那么 , 你就写不出笔画的边缘“造型” , 达到写好起笔的目标 。
本文图片
我们请看王羲之《兰亭序》用笔跟魏碑《始平公造像记》的起笔 , 都是露锋入笔的
例如隶书的蚕头燕尾 , 还有魏碑的直切 , 这些笔画都需要我们起笔之后 , 通过调锋来完成行笔 , 但是在调锋之前 , 我们仍然是直接入笔 , 用中分来写出来的 。
古人所说的中锋用笔乃“令笔心常在点化中行” , 事实上主要指的是行笔部位 。 而行笔部位也是我们看的最清楚的 , 在笔画当中是占的比例最大的 。
但是 , 笔画的起笔和收笔部位是比较复杂的 , 有些是露锋入笔 , 有些事藏锋入笔 。 大多数情况下 , 为了把起笔部位的造型写好 , 无论我们用的是藏锋入笔还是露锋入笔 , 终究还是要通过调峰再进入行笔 , 然后再收笔的 。 这是一个规律性的问题 , 总的来说 , 在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里边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用笔规律 , 所以用笔规律总的来说仍然是起笔、行笔、收笔 。 不同的是在任何一种书体里边 , 起笔部位和收笔部位往往需要做“调锋” , 而行笔部位永远不需要做“调锋” 。
正因为如此 , 古人的用笔方法被我们现代人解释成为“翻绞”和“提按” 。
事实上 , “翻绞”也好 , “提按”也好 , 其实都是一回事 。
本文图片
图片1欧阳询的用笔 , 图片2是米芾的用笔 , 图片3和4是王羲之的用笔 。 欧阳询和米芾都是竖式入笔调锋行笔 , 入笔是中锋 , 调锋后还是中锋 , 这就是提按和翻绞
但是 , 不同的是 , 我们往往把“提按”和“翻绞”容易混淆在一起 , 混淆的重点 , 就是这么一点点差距:提按和翻绞以及调锋是不是一回事儿?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 。 书法的起笔、行笔、收笔三个部位 , 只有起笔和收笔部位是存在“调锋”的 , 行笔部位不存在调锋 , 因为行笔是顺毫状态 。
只有起笔和收笔部位的笔豪不一定是顺毫状态 , 所以要“调锋” 。
而“调锋”实际上还是要通过“提按”来完成的 , 而提按也可以叫做是“翻绞” 。
所以很多书法理论家 , 把很多的名词玩来玩去 , 玩的都是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 。
例如有的书法理论家说 , “提按”是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才提出来的理论不属于古法 。 古法就是“翻绞” , 唐代的书法是“提按” , 这是区别古今书法用笔的分水岭 。
我觉得这样的理论已经到了可笑至极的地步 。
董其昌在提到提按的时候 , 他根本没有说这是他自己的发明 , 他甚至认为 , 凡是会写字的人都知道用笔需要提按 。 怎么经过董其昌这么一个对事实的叙述之后就不是古人的用笔方法了呢?
- 书法|谭延祯谈书法的阴阳之道
- 网友|大学男生寝室挂满瘦金体书法贴
- 传奇世界|传奇世界:战士法师的技能如何用的巧妙,能发挥出好的效果?
- |司马懿陵墓被盗,出土一块书法碑刻,惊艳了整个书法界
- 情绪|分享一个让人保持好心情的方法
- 脱贫|考过法考后最常见的从业方向有哪些?
- |这些Logo构形手法!让标志提升一个档次
- 老母|西游中有3人精通熬战法,为何最厉害的八戒只能垫底?
- 先行区|强化责任担当 努力打造法治建设先行区
- 卜算子|卜算子·自嘲(书法) 马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