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影评 无问西东到底想表达什么

刚刚看了这部影片 , 从我个人的角度给出一个我的解读 。先给评分吧 。十分的话,我给9分 。
这部电影如果讲故事,讲情结,请艺术手法,说实话,并不见得有多高明 。然而,为何要给他这么高的分数呢?在于它探求的问题,在于它的探索性的答案,与它所想定的观众群体 , 是天然契合的 , 是彼此心领神会的,是完美交融的 。
为了防止剧透,我把这个电影总结为三个半知识分子的故事 , 给出一个中国式或者(结合电影拍摄目的来看的话)“清华式”的答案 。
三个半故事前后看起来有藕断丝连的关系 , 实际上都没有强联系 。但是,精神意蕴是一直的 。从1920年代某个清华实科学生被老师劝告转系,到1930年代另一个学生违母志投军,再到1960年代三个清华人的爱恨悲剧,再到现代一个清华人在职场中的勾心斗角 。如果连贯起来看,这部影片实际上在探讨这样一个问题:优秀的知识分子,智识精英,该怎样去安放自己的灵魂 , 寻找自己的价值?思索自己的内心?
最初,那个转系的学生在长时间思索和偶遇之后 , 选择了听从内心,成为一代大师 。这种纠结,是个人层面的纠结,是每个知识分子在思考自己价值追求时都首先会遇到的纠结 。这位大师的选择,是回归真我 。
稍后,在炮火隆隆中 , 这样的选择还有么?华北之大 , 放不下一张书桌 。没有了 。第二个清华人意欲从军,然而母志难违 。所以强颜读书 。可是,炮火之下,哪里有个人生活的幸福?如果拿过来对比转系前辈的纠结,炮火之下的知识人几乎毫无选择 。于是他违背母命,投戎从军 。这里也有真我,那就是国家的需要 。在家国的需要中,他实现了真正的自我 。
然而,这部电影精彩之处就在于,叙述并不就此打住 , 否则就与主旋律电影完全一样了 。在1960年代,三个清华人终于可以安枕学习了吧,终于可以追求自己的爱情生活了吧 , 可是内乱开始了 。人性的丑恶淋漓尽致地展露 。布尔乔亚式的生活 , 哪里容得下呢?在宏大的政治叙事中 , 小市民般的自我和小资兮兮的情爱 , 就是一出悲剧 。在整个时代的悲剧中,三个清华人成了全体国人在那个时代的缩影 。知识分子?。?智识精英?。?在这样的动荡与宏大的建构中,那还有自己的真我呢?除了来自人性的温情之外 。
最后,是到了当下 。外战没有了,内乱也没有了,然而,职场斗争却无处不在,人心揣度却无处不在 。知识分子的单纯的生活哪里有呢?终究还是没有 。可是,这种没有是果然没有,还是自己不相信有,于是以最坏的恶意去推测世人,甚至直接参与到世人的恶意中去?这是知识分子、出类拔萃者必须要面对的尖锐问题 。
那么,答案是什么呢?看来,电影借清华老校长之口,给出的答案是追随自己内心的真实 , 这同样从泰戈尔的口中传出 , 并在转系人,投戎人,60年代人和职场人四代人身上一脉相承 。优秀的知识精英,对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而言,更重要的是对他自己而言,灵魂该怎样安放?信仰向何处找寻?价值该怎样求索?电影没有指出一个明确的具体的道路,因为对于优秀的智识人而言,在任何一条道路上都是可以做到最优秀的,然而关键是如何做到 。清华人,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中国所有的智识精英,身上彰显的就是那种追求真我的意境 , 或曰追求inner peace 的意境 。只要有了这样的意境,有了这样的坚守,无论是影响国家号召支边援疆,还是听从家人的建议修身齐家,还是追寻先辈的足迹砥砺品性发扬学问,都可以做到一流,所以,“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这就是电影给出的解答 。当然,这个解答依旧是探索性的 。这里无关政治正确 。因为在智识精英那里,没有所谓的一成不变的政治正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