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iphone6手机评测( 四 )


这就为本词定下了较高的格调 。仲谋 , 即指三国时代吴国国主孙权,他继承父兄基业,西拒黄祖,北抗曹操 , 战功赫赫 , 先建都京口 , 后迁都建康 , 称霸江东,为世人公认的一代英雄豪杰 。辛弃疾对孙权很是佩服 。
在其另一首词作《南乡子》中,他就以万分钦佩的口吻赞扬孙权:“年少万兜鍪,坐断江东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 生子当如孙仲谋 。”
但正如明代杨慎所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江河不改,青山依旧,但历史却是风云变换、物是人非了 。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 想当年:金戈铁马 , 气吞万里如虎 。”寄奴即南朝宋武帝刘裕,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京口 , 当年北伐南在上半阕中 。
作者由京口这一历史名城联想到与京口有关的历史英雄孙权与刘裕,以此顺势写来,自然流畅,含蓄蕴藉,共蕴含了三层意思:一、表达了时光流逝、岁月不居给作者带来的无限怅惘的感受:时间一如淘淘长逝的流水,不禁抺去了历史英雄的丰功伟绩,也卷走了风流人物的风采神韵 。
当年的英雄所留下的也只有荒芜的“寻常草树”而已 。二、由于世无英雄,奸臣当道,皇帝昏庸,致使曾经英雄辈出的锦绣江山痛落敌手,中原人民沦为异国之奴,而又看不到收复故国的希望 。此情此景,无不激起作者心中翻江倒海般的丧权辱国之痛 。
三、把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困顿与历史英雄人物功成名就、名留青史作对比,表达了对英雄们的追慕与缅怀 , 羡慕他们都能够大展才华、建功立业 , 而自己却屡被贬谪,遭遇坎坷,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 。
悲凉之感、怅惘之情,溢于言表,为全篇奠定了沉郁苍凉的情感基调 。这三层意思,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感情饱满而真挚,情绪热烈而低沉 , 完美地勾画了一个忧国忧民、急于收复故地却又屡遭排挤的爱国志士的形象 。
燕、后秦时,所向披靡 , 威震四方 , 有气吞万里之势 。而如今,英雄了得的刘裕的居所,也沦落为毫不起眼的“斜阳草树”与“寻常巷陌” , 再也不复当年的辉煌与气势了 。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元嘉”为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命王玄谟北伐拓拔氏,由于准备不足,又贪功冒进,大败而归,被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乘胜追至长江边,扬言欲渡长江 。
宋文帝登楼北望,深悔不已 。此三句在于借古喻今,警告主战权臣韩侂胄不要草率出兵,但韩并未听从辛弃疾的建议 , 仓促出战,直接导致了开禧二年的北伐败绩和开禧三年的宋金议和 。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在此,作者将笔锋从沉寂远去的历史拉向切近的自身,开始追忆住事 , 回顾自己一生 。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表南渡,至开禧元年至京口上任,正是四十三年 。
这四十三年中,金国与宋朝战事不断 , 连年不绝 。而作者虽一直极力主战,并为收复故国不畏艰难 , 戎马一生,但眼看英雄老去,机会不来 , 于是心中自有一腔无从说起的悲愤 。
下三句中的“回首”应接上句,由回忆往昔转入写眼前实景 。这里值得探讨的是,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辛弃疾看到这个情景,不忍回首当年的“烽火扬州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