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春望写作背景是什么 杜甫的春望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杜甫《春望》的创作是在什么背景下完成的?
我们先读这首诗:
一一《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一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 。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一这首诗是至德二年(757)三月,杜甫在长安被安史之乱的叛军囚禁,眼看宫殿被焚毁,住宅被洗劫 , 人民遭受杀戮,过去繁华的景象,成了一片废墟,不免为社团的前途和个人的命运担扰,从而写下了这首感时伤事的著名诗章 。
长安城的春天,花香鸟语 , 春光明媚 , 景色宜人,本来应该感到喜悦,但因山河破碎,诗人感时伤怀,所以看见美丽的鲜花反而溅酒出伤心的眼泪 。战乱与家人离别,不通音信,而战火烧到长安,连绵不断,自已困居长安,为叛军所掳,更与家人断绝了联系,此时倍加想念离散中的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表达的正是一种焦灼的企盼和急切的心情 。这时的一封家书,真比万两黄金还要珍贵!这一句,言浅意深,引起了人们共鸣和理解 , 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末尾以"发不胜簪"作收,以见当时离乱之苦 。频频掻首,竟至白头短发 , 越发稀疏了,连簪子都別不住了 。
全诗写得非常顿挫,不尽之情,显于言外,气?沉雄,极为动人 。

杜甫的春望写作背景是什么 杜甫的春望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文章插图
那么杜甫的创作是在什么背景下完成的呢?
  • 先了解一下诗人的自然情况 。
一一杜甫(712一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出生在河南巩县 。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祖上都是名将、学士 。所以杜甫自幼好读书七岁能吟诗,九岁能写大字,十四、五岁时诗文已渐熟 。二十岁起,他开始了为期十年的漫游生活 。
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繁盛转向分裂衰微的年代 。年轻时,曾先后游历了吴越和齐赵 。这时结识了高适、李白 。他们登高怀古,饮酒赋诗,结成深厚友谊 。写的诗豪迈奔放 , 对事业充满雄心壮志 。
一一三十五岁到四十四岁期间,他度过了长安十年窘困的生活 。三十五岁那年,诗人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由于奸相李林甫对上欺骗唐玄宗,对下嫉恨贤人入仕耍了一个"野无遗贤"的阴谋 , 使参加考试的文人"无一人及第" , 诗人身遭其害 。求仕的理想破灭 , 他在长安困居十年向达官贵人投书赠诗,还给唐玄宗上"三大礼赋" , 希望得到踏入仕途的机会 。到了第十个年头才封他做河西县尉 。后改为右卫率府冑曹参军才就职 , 就是一个管理兵器的小官 。
【杜甫的春望写作背景是什么 杜甫的春望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长安十年,他过的是"朝扣富儿门 , 暮随肥马尘"的贫困、窘迫苦闷的生活 , 对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有了进一步的体察和认识 。这时的诗风由豪迈奔放转入"沉郁顿挫" 。多是忧国忧民 , 揭露社会黑暗,关心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杰作 。
杜甫的春望写作背景是什么 杜甫的春望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文章插图
诗人写作《春望》的社会背景杜甫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他度过了做官和颠沛流离的生活 。诗人准备回奉先探家时,爆发了"安史之乱" 。安史叛军攻占洛阳 , 攻占长安 , 胡人的势力迅速膨胀 。他在路上 , 中途被叛军俘获 , 解回长安 。也许因为他当时既没地位 , 也没有声名,胡人并没有把这个未老先衰满头白发的诗人看在眼里,但也被逼迫使投降 。诗人设法隐蔽,总算逃过一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