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从人物心理到美学传统:《新蝙蝠侠》的继承与创新( 二 )


哥谭中的暗流涌动才是影片中的真正反派 , 它能让人善恶不分 , 为名利而折腰 , 活生生一副人间炼狱的景象 , 而这一景象正是所谓“无形的黑暗” 。
电影|从人物心理到美学传统:《新蝙蝠侠》的继承与创新
文章图片

黑色哥谭
除去人物塑造以外 , 《新蝙蝠侠》同样也拥有较高的美学和艺术成分 。 电影大师希区柯克善于使用第三人称的客观镜头 , 将视角并凝视完整的犯罪过程 , 产生独特的观感 , 称之为“杀戮空间”(Kill Box) 。 而在本片中 , 这种手法也是得到了更新 , 即
不同于传统远中近距离所构建的客观电影镜头 , 而是以影片中人物之眼为摄影机来构建感官空间 。 由于影片中人物所处的环境 , 在激励的叙事中同时填充了大量的动作场面 , 人的视线中会包含灰尘、雨滴、火花等小客体 , 结合仿生式的混乱运动模式 , 各种游移不定的运动和暴力场景交织在一起 , 可以赋予电影身临其境的游戏感 , 大大增强了观看体验(这一手法同样见于《环太平洋》、《头号玩家》、《终结者:黑暗命运》等片中) , 塑造了强烈的剧院效应 。
电影|从人物心理到美学传统:《新蝙蝠侠》的继承与创新
文章图片

颠倒的世界
而在犯罪情节的安排上 , 暂且不论解谜逻辑 , 谜语人的犯罪方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 其中一幕 , 在前市长追悼会上 , 检察官头戴炸弹驾驶汽车冲进现场 , 并且只有在规定时间内成功解谜三个问题才能阻止炸弹的引爆 。 这一段情节包含了
电影|从人物心理到美学传统:《新蝙蝠侠》的继承与创新
文章图片

谜语
影片中值得注意的是 , 在整个情节推进的过程中 , 出现了大量
电影|从人物心理到美学传统:《新蝙蝠侠》的继承与创新
文章图片

蝙蝠战车
风格化上最为明显的就是
电影|从人物心理到美学传统:《新蝙蝠侠》的继承与创新
文章图片

侦探与解谜
电影|从人物心理到美学传统:《新蝙蝠侠》的继承与创新
文章图片

霓虹灯下
至此可以回收引文之中关于母题的疑问 , 究竟是诉诸正义还是以暴制暴?《新蝙蝠侠》中 , 布鲁斯·韦恩显然选择了前者 , 他把谜语人绳之以法 , 并且化解了市长竞选大会上的危机并将继续与警察局合作;而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其实同样选择了前者 , 黑暗骑士秉持着不杀原则 , 即便自己承担下一切后果被世人误会到底也选择相信公平正义 , 但其中也存在着细微的不同 。
从类型元素的角度看 , 《新蝙蝠侠》中 , 布鲁斯·韦恩通过
整合仪式以一种类似于警探的身份重新进入社会之中 , 并将与警察并肩作战以应对未来的危机;而黑暗骑士则是选择了一种
秩序仪式 , 在完成使命之后 , 以一种“事了拂衣去 , 深藏身与名”的态度远离人群 , 如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饰演的西部牛仔一般 , 坚持自己的秩序原则 , 一人一马继续浪迹于江湖之中 。
【电影|从人物心理到美学传统:《新蝙蝠侠》的继承与创新】以上的分析只是基于几个细节角度 , 对影片进行管中窥豹式的初探 , 电影本体中还有大量的细节无法一一枚举 , 如果能给予观者一定的启发 , 那大抵就是这一观后感的意义所在了吧 。 根据《新蝙蝠侠》黑色现实的风格可以大致了解本片后续应该不会与DC电影拓展宇宙有所交集了吧 , 但就片尾而言 , 依然可以期待续集之中蝙蝠侠与小丑的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