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读书人志在不为良相,便为良医,黛玉却把满腹才华用于伤春悲秋( 二 )


张友士就是不为良相 , 便为良医的代表 , 不但“学问最渊博” , 而且“医理极深” , 进则可用学问救世 , 退则可用医理救民 。 冯紫英这么推崇他 , 可以想见 , 如果冯紫英在日后的政务工作中遇到困惑 , 一定会找恩师指点迷津 。 所以 , 张友士虽然不在官场 , 却能间接起到救世的作用 。
这才是读书人该有的境界 , 实现了读书的意义 。
黛玉空有满腹才华 , 却都用来伤春悲秋 。
并非所有读书人都能像张友士这样“学问最渊博的 , 更兼医理极深” , 因为能否把书读通 , 能否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才能 , 是需要悟性的 。 这个悟性 , 与先天是否聪明相关 。
大观园里的主子都是读书人 , 悟性最高的是林黛玉 , 因为只有她“心较比干多一窍” , 只有她有“咏絮才” , 是最聪明的人 。 如果她愿意潜心研究学问 , 会比张友士学问更渊博 。 同时 , 因为她先天就带病而来 , “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 , 更有理由和动力去研究医理 。
林黛玉|读书人志在不为良相,便为良医,黛玉却把满腹才华用于伤春悲秋
本文图片

尤其是进入贾府之后 , 黛玉拥有了更多空闲时间 , 也有闲心专注于做自己的事情 。 书中有一个容易被读者忽略的细节 , 值得我们重视 。 第二回中说黛玉自母亲生病到仙逝 , “侍汤奉药 , 守丧尽哀” , 简单的八个字 , 便把一个懂事而劳碌的形象描绘出来了 。 要知道 , 此时的黛玉还不到六岁 。
在林家 , 小小年纪的黛玉自身有病 , 却还需要照顾病中的母亲 , “侍汤奉药” 。 到了贾府 , 黛玉不但不需要照顾别人 , 还有一个尽心尽力照顾她的紫鹃 。
此时的黛玉 , 成了和宝玉一样的“富贵闲人” , 她最应该做的就是从自身的病出发 , 通过研究医理 , 让自己成为良医 。 有句俗语叫“久病成良医” , 越是被病痛困扰的人 , 越会生出研究医理之心 。
经常有读者说黛玉无施展才干的机会 , 寄居之人无权参与贾府的管家事务 , 这些人意识不到 , 施展才干是从修身开始的 。 修身其实包括两个方面 , 一是养生 , 保持身体健康 , 二是修养 , 做一个宽厚的人 。 身修而后家齐 , 如果一个人做不到修身 , 就别想着去管家了 。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自我管理都做不好 , 何以管家?
黛玉在修身方面相当欠缺 , 养生和修养都没做到 。 养生方面 , 明知自己体弱多病 , 不但不去研究医理自救 , 反而把满腹才华都用在伤春悲秋上 , 让病更加严重;修养方面 , 她不但做不到宽厚待人 , 反而变得很“小性” , 尖酸刻薄而又多疑 , 使得周围人对她不是服而是怕 。
林黛玉|读书人志在不为良相,便为良医,黛玉却把满腹才华用于伤春悲秋
本文图片

这就是作者对黛玉的批判:空有七窍玲珑心 , 空有满腹才华 , 别说救世济民了 , 连自己都救不了 , 反而把满腹才华用来自伤 , 加重了病情 , 加速了生命终结的过程 。 真是枉费了饱读诗书 , 枉费了书香世家赋予她的“聪明清秀”和精心培养 。
所以 , 作者借宝钗之口批判黛玉这样的读书人 , “读了书倒更坏了 。 这是书误了他 , 可惜他也把书糟踏了 , 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 , 倒没有什么大害处 。 ”
“书药也 , 善读之可以医愚 。 ”这是西汉学者刘向的名言 。 读书本来是用来医治愚昧的 , 通过读书明理 , 比如曹雪芹把不明理的赵姨娘称之为“愚妾” , 赵姨娘的主要问题就是不明理 , 胡搅蛮缠 , 因为她是个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的蒙昧之人 。 与之相比 , 黛玉出身于书香世家 , 五岁就读《四书》 , 再加之天赋聪明悟性高 , 但因为她没有把书读对 , 不知读书的意义为何 , 反而被书所害 , 比赵姨娘更不明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