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翻译学院|聆听名师,登高博见~( 三 )


“西译的老师都有自己的特点 , 这个实际上出乎我的意料 。 ”吴进教授诚恳地说 。 他注意到 , 西译的老师讲课很专注 , 对课堂以及教学节奏的把控能力很强 , 有自己的风格 , 也了解学生的状况和心理 , 毫不逊色于公办院校的老师 。
回顾在西译的6年时光 , 吴进教授发自肺腑地感慨“西安翻译学院对我有知遇之恩” 。 “陕西的民办学校有很多 , 知名教授也很多 , 西安翻译学院专门邀请我到这儿来 , 我感到一种尊重 , 所以真的想为翻译学院做一点事情 。 ”言辞朴素 , 情真意切 。
只争朝夕 ● 功成有我
2019年 , 吴进教授调任学报编辑部主任 。 此前 , 吴进教授曾与几位志趣相投的老师自发办过一份文学期刊《呼吸》 。 凭着一腔热情 , 这本双月刊的杂志 , 从写稿、编辑到校对、审稿 , 从卷首语到编后语 , 他和同仁们凡事亲力亲为 , 义务办刊十多年 , 乐在其中 。 这本杂志成为众多文学爱好者的学习园地 , 也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办刊经验 。
西安翻译学院|聆听名师,登高博见~
本文图片

两年多来 , 吴进教授带领学报编辑部的同事辛勤耕耘 , 在打造学术含量、搭建交流平台、形成良性互动上下工夫 , 充分调动校内老师投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 在刊物与作者之间架设起沟通的桥梁 , 不断优化学校学术生态 , 为打造一份高质量的、可以公开发行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刊物 , 实现刊物与作者的双赢而不懈努力 。 日拱一卒无有尽 , 功不唐捐终如海 。 吴进教授表示 , 以后也会多写、多约一些高质量稿件 , 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 “有一份热发一份光 , 愿为学校发展尽绵薄之力 。 ”
以文化人 ● 点燃梦想
上个世纪80年代 , 很多文学青年都有一个“作家梦” 。 吴进教授谈到 , 文学是把人类的情感作为欣赏对象去观照的 , 好的作品会让人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共情 。 虽然不一定立竿见影 , 但是一定会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 优秀文学作品不一定有非常丰富的社会内涵 , 但会使人对生活、对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
随着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 , 现在的文学生态已发生了明显变化 。 在吴进教授看来 , 在这个信息良莠不齐、快餐文化流行以及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 , 文学已从小众的欣赏向实用写作转变 , 但是并不意味着文学不需要面向大众 。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特定的艺术欣赏方式和欣赏层次 , 但文学依然会以某种精品的方式存在下来 。 只有有价值的东西 , 才经得起时间的冲刷 。 喜欢文学的人 , 虽然未必都会成为作家或从事文学研究 , 但是能写出好文章仍然很重要 。 实用性写作也要有比较好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 “当然 , 好文章并不只是对文学而言的 。 ”吴进教授意味深长地说 。
西安翻译学院|聆听名师,登高博见~
本文图片

对于如何学好文科 , 吴进教授也给出自己的建议 。 “实际上没有太多的捷径可走 , 最重要的就是多读多想多写 。 ”他说 , 要能够坐住冷板凳 , 耐得住寂寞 。 手机时代 , 既要收集各种各样的信息 , 读一些碎片化的东西 , 更要读一些比较严肃的文章 , 读一些精品 , 读一些经典 。 吴进教授强调 , 有些作品要泛读 , 有些要精读 , 尤其是名人诗词或者经典理论著作 , 要读到非常熟悉的程度 , 才能在需要的时候信手拈来 , 应用自如 。 不仅要多读 , 而且要多想、多练 , 要选择合适的角度深入思考 , 要在写作的过程中使脑子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 这样思想火花就会迸发出来 , 也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