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弥留
文/傅文俊
本文图片
《余音缭绕No.1》 傅文俊 数绘摄影80x100cm 2014
本文图片
《余音缭绕No.2》 傅文俊 数绘摄影80x100cm 2014
本文图片
《余音缭绕No.3》 傅文俊 数绘摄影80x100cm 2014
本文图片
《余音缭绕No.4》 傅文俊 数绘摄影80x100cm 2014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范畴一直以来都是艺术创作的主题之一 , 我对民族、民间文学艺术和传统工艺一直以来都具有浓厚的兴趣 。 它是民族文化的根基 , 尤其在日益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 , 众多的非物质文化走向被遗忘的边缘甚至消失 。 在这样一个文化遗存的弥留之际 , 我总在思考怎样才可以跨越这种弥留?
在《余音缭绕》的创作中 , 我将正在消失、已经消失 , 或者有可能面临消失的“文艺样式” , 与以非物质遗址形式存在的“化石” , 以及作为即将消失的手工艺“夏布”三者组接在我的画面上 。 我将诸如傩戏、昆曲、苏州评弹、皮影戏等包括西方的芭蕾舞剧、歌剧以及交响乐的剧照用相机记录下来 , 之后将这些形象呈现于化石的图片之上 , 即实物——平面记录——多层平面记录并置的过程 。
本文图片
《余音缭绕No.5》 傅文俊 数绘摄影80x100cm 2014
本文图片
《余音缭绕No.6》 傅文俊 数绘摄影80x100cm 2014
本文图片
《余音缭绕No.7》 傅文俊 数绘摄影80x100cm 2014
本文图片
《余音缭绕No.8》 傅文俊 数绘摄影80x100cm 2014
其中我将化石上的剧照处理成阴刻效果 , 也可以看成是传统的剪影或皮影戏 。 因为这些艺术门类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民族特色 。 对画面做出这样的处理 , 一方面是想以更为特别的方式呈现文化遗存状态的记录 , 另一方面也是探索摄影呈现方式的可能性 , 从而产生综合材质的效果 。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是世界性的课题 , 也是作为文化艺术从事者的我们的责任与义务 。 对于已经消失的文明 , 像玛雅文化、亚特兰蒂斯文化、古巴比伦文化等之所以为后人所知晓 , 大部分是来源于文字的记录与描述 。
几乎所有的公共宣传皆依赖于书面文字、广播和电视 。 而我就是想通过视觉语言将这些有可能成为未来历史长河中的玛雅文化进行形象记忆——即戏剧性的瞬间 。 所以我将画面处理成渗透着历史变迁、弥漫着沧桑遗迹的混合材料的投影 。
本文图片
《余音缭绕No.9》 傅文俊 数绘摄影80x100cm 2014
- |《笑傲江湖》林震南为何会选择萍水相逢的令狐冲,他经历了什么
- 中国|商务印书馆4月十大好书发布 推出《新华字典》大字本
- 故事传记|寓意时观画,怡情偶听琴——鲜于枢 行书《秋兴诗册》
- 荣誉|第九届《生活月刊》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揭晓
- |读书丨胡佳清:玉树芳华尽沧桑——李玉芳《芳草婀娜》读评
- |《观复嘟嘟》用年轻化的表达方式聚焦小众与冷门
- 谭松韵|《总监》定档0426预告,更新时间很友好,谭松韵7套服装变化大
- |破题、破圈、破壁:《开讲啦》让思想的声音更具穿透力
- 国际|《万物生长》二十四节气交响套曲音乐会走进“国际中文日”
- 影片|《鸟语人》:聚焦朱鹮命运 诠释新时代生态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