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 , 春雨淅沥 , 杭州中山中路钱塘书画研究社里来了许多人 。 这天上午10时 , 由杭州市上城区湖滨街道和钱塘书画研究社共同主办的“迎亚运百年体育运动报刊展”在此启幕 , 展品来自于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 。
走进展厅 , 洁白墙壁上 , 长方形玻璃框整齐排列 , 每个框内或多或少都镶嵌着1-2份泛黄的老报纸 。 展览“主人公”、69岁的张雪根 , 仔细端详着展框 , 不时伸手微调 。 见到有人驻足 , 他便乐呵呵地解释着展品的来龙去脉 。
“对于我来说 , 每一份报纸都是回忆 , 都是时代的印记 。 ”身为杭州资深集报人 , 80种、150份和体育运动会相关的老报纸 , 是老人送给杭州亚运会的礼物 。 这也是张雪根集报26年来 , 第6次在钱塘书画研究社办“个展” 。
本文图片
6次办展的底气何在?当采访人员来到张雪根家中时 , 目所能及的“盛景”就是答案——书柜里 , 满满当当塞着120个A3大小的文件夹 , 里面装着1万余种、2万余份老报纸 。 为方便查找 , 文件夹上清晰标注了“国庆报纸”“民国报纸”等注释标签 , 共有40个专题 。
沿着标签名“追溯” , 可以看到 , 这些藏品涵盖了清代报纸100余种、民国报纸600余种、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种报纸10000余种、民国杂志200余种、文史类杂志创刊号2000余种、文史类书籍8000余种 , 时间横跨337年 。 百年光阴浓缩于泛黄的新闻纸 , 当历史片段重现 , 翻阅中不禁让人感慨岁月如梭 。
“我的集报生涯开始于1996年6月 。 ”说到报纸 , 张雪根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 , “当时亲戚的孩子托我找报头 , 我整理出200多种企业报 , 发现这些报纸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 顺带一式两份收藏起来 , 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 ”
本文图片
集报 , 并非盲目无序 , 张雪根梳理出了自己的“进阶之路”:“从收藏一万张报纸 , 到重点收藏老报纸 , 再到专题收藏” 。 这次的体育运动会主题报展 , 正是从2万余份藏品中精选出了80种、150份集成而来 。
为什么会想到要办这场和亚运相关的老报纸展呢?张雪根说 , 这份灵感源于朋友的提议 , “杭州亚运会在家门口开 , 我能做点什么 , 我确实想过这个问题 。 ”身为土生土长的“老杭州” , 张雪根决定 , 用他最擅长的方式为亚运献礼 , 记录这一难忘时刻 。
“工作量很大 , 几乎把我的报纸都翻了个遍 , 但我想为了亚运值得一试 。 ”张雪根说 , 今年2月底杭州亚运会倒计时200天后 , 他开始筹备这次展览 , 花了20多天“白加黑”翻箱倒柜 , 才梳理出最终的展览成品 , 包含了新中国成立前、亚运会、全运会、奥运会、各式运动会和各种体育报纸6个类别 。
150份报纸横跨110年 , 成为中国体育蓬勃发展的最好见证 。 最早的 , 是1912年12月1日出版的《全浙公报》 , 头版刊登“浙江体育学校续招生公告” , 这是辛亥革命后民国时期第一所体育学校;印象最深的 , 是1990年9月22日《中国青年报》刊发的北京亚运会开幕 , “大街小巷都会唱《亚洲雄风》”;“报龄”最小的 , 是2022年2月22日《浙江日报》刊登的《接棒冬奥 , 冲刺亚运》报道……
本文图片
“有人说 , 报纸最容易得到 , 随处可得;最容易失去 , 看过就丢了 。 ”张雪根的藏品 , 每一份都有故事和温度——自己退休后和家人四处旅游 , 足迹踏遍全国各地的同时 , 也收获了集报圈里的不少报友 。 筹备此次体育运动会主题报展过程中 , 还有两位报友主动伸出援手 , 贡献了他们的藏品 。
- |央行将发行第19届亚运会金银纪念币一套
- |第19届亚运会金银纪念币来了!一套3枚,28日发行
- 金银纪念币|第19届亚运会金银纪念币来了!金币最大发行量1万枚
- 金银纪念币|杭州亚运会金银纪念币来了!一套三枚,28日即将发行,怎么预约?
- |第19届亚运会金银纪念币下周发行
- |亚运会纪念币,4月28日上新
- |杭州亚运会金银纪念币4月28日发行
- 田萌|红网夜读|别人的看法,根本不是你炫耀的资本
- craft|一根竹子,还能干这么多事!
- |浙江德清中初鸣遗址新发现十余根古木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