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不似之似的理解与认识】看回答都是狭隘主义者,大艺术时代是百花齐放的时代 , 只认识几笔梅兰竹菊、几笔文人山水是远远不够的 。别忘了中国绘画还有工笔,还有界画和人物 , 那可是非常注重形似的,怎么把这些给丢了呢 。说说现代,造型大师刘文西的人物是似还是不似?黄胄、周思聪、方增先、杨之光的人物难道是不似之间?他们的造型极其严谨准确才成为一代大家,即使范曾的人物也没缺胳膊少腿,仍然在严谨的造型之内 。按照大家的逻辑,难道人物画要画成又像人又不像人才是中国画吗?从现代人物画中得出一结论,在富有趣味和表现力的笔墨支撑下,无论中规造型还是加以夸张都是上品,关键不是形上的似不似 , 而是笔墨的表现力和方式 。似与不似间在现代绘画里不灵,不要说成是最高境界 。没有造型能力搪塞一下就成了写意,别自己糊弄自己了 , 艺术这东西,必须先练得一身的硬功夫,没有捷径可走 。
中国画最不缺的就是理论,一个画家一套论调,古人还有应物象形、师法自然、随类赋彩呢,千人有千个理解 , 况且齐老先生还有极似的 。应该一套理论成就一种画风,谁也别拿自己的尺子度量他人 。西画没有这精神那境界,倒是世界名画辈出 , 现在是多元时代,不要被某一论调束缚住手脚而耽误自己的时光 。在强有力的笔墨支撑下,无论什么形式 , 只要能创作出生活气息浓厚,有思想有深度的作品,就是时代经典 。
中国画“不似之似”的概念表述初见于明代的沈颢,然而这种具有中国画最显著特征之一的表现手法早在元代就已经有人主张並实践过了 。倪瓒的“似是而非乃是也,取之意像胜具像”就是同样的意思 。其实倪瓒的画作多居于小写意和工笔之间,但其对“似是而非乃似也”的主张显然是十分倡导的 。明人徐渭的创作主张更是鲜明:“具之以体不可多为,取之大致方符吾意” 。了解徐渭的人都知道,他也曾是大小写意加工笔的体验者 , 但其对大写意的表现手法情有独钟,而大写意的表现手法恰恰就最能体现出“不似之似”的意味 。
在中国绘画史上,有许多的代表性人物都是“不似之似”的积极的倡导者和高端示范者,其中石涛、八大山人等都是楷模 。在近现代乃至当代,许多有成就的画家也对“不似之似”的表现手法予以了最大限度的遵从和实践,他们这样做,也是对中国画传统精髓的肯定和继承 。
- 第一次见家长让女友做饭 这种人要敬而远之
- 形容人很刻苦的成语
- 《猩球崛起》凯撒结局 猩球崛起3最终之战
- 异性为何能保持每天聊天 男女之间有吸引力
- 结婚三观重要还是经济条件重要 钱财都是身外之物
- 形容一个男人变老了的成语
- 形容功劳较大的成语
- 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书体 草书和行书之间的字体是什么
- 玻璃芦苇剧情解析 贤者之爱是什么类型的剧
- 人性本善本恶之谜:婴儿天生具有道德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