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钟|逆社会时钟:他们为何按下人生的“变轨”键( 二 )


家人的质疑、朋友的不解、亲戚的偏见 , 加上自我的犹疑 , 常常给“逆时钟”人群带来心理重压 。 在豆瓣小组评论区 , 很多人急切地寻求着答复:“我该不该和别人不一样?”“我这么坚持做下去到底对不对?”
在陆晓娅看来 , 其实并不存在“不得不”的事情 。 人们都可以作选择 , 只是有时候大家并不想选择一条太过艰难的路 , 不愿意承担选择带来的压力和风险 。 “当我们在说‘不得不’时 , 其实有可能正在把自己的人生责任推给外部 。 ”
你可能在他人眼中很另类 , 但焦虑感和孤独感不一定是坏事 。 “没有焦虑感 , 人怎么会去努力呢?适度的焦虑感是好的 , 如果焦虑已经影响到你的正常功能的发挥 , 我们需要适当降低 , 努力把注意力从自身情绪转移到需要解决的事情上来 , 让心智从无序变得有序 , 再复盘学习 。 当你在做创新事物时 , 也能够在孤独感中更好地沉思和自我觉察 。 ”
当然 , 如果能够获得一些精神层面的共同伙伴 , 会大有帮助 。 “譬如在互联网社群寻找一些心理支持 , 彼此抱团取暖 , 孤独和焦虑一旦分享出来 , 它就降级了 。 ”
年轻人需要认识到 , 不同年代的人 , 自然对生活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 , 如何用更好的方法跟父母沟通 , 让他们觉得你的选择和尝试是可以理解的 , 甚至是可以支持的 , 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 “有的人说到父辈就会觉得保守 , 说到青年会觉得莽撞、不懂事、不承担责任 。 这种简单化的‘贴标签式’思维方式 , 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 。 ”
可以尝试和亲人一起坐下来讨论:我30岁想去选择重新读书 , 这个想法是怎么来的?30岁学习毕竟不像小时候 , 现在选择学习 , 我要承担的压力是什么?我准备怎么样去同时面对学习、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压力?在陆晓娅看来 , 思考清楚之后 , 或许能够在艰辛的逆向行走中获取前行的勇气 。
你还是要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轨道
有网友形容 , 人们一直习惯在社会时钟的“规训”下行走 , 就像游戏中的升级通关 。 在考试升学系统里内卷 , 在婚恋市场上追逐 , 在职场上努力成为“人生赢家” , 我们学着前人的“攻略”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 , 却忘了问自己为什么要玩这个游戏 。
传播学专业研一学生陈方是“逆社会时钟”小组的“资深潜水大师” 。 作为从小规规矩矩长大的乖乖女 , 陈方很敬佩组里一些人将“不可能”的事情付诸实践 。 但她也发现 , 组里充斥着很多年龄焦虑 。 “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实际上在哪个时区 , 他们只想按照社会规则走 , 仅仅因为考试没成功或者工作没找到 , 就说自己是逆时钟者 。 ”
陈方上学晚 , 经历过高考复读 , 也经历过考研二战 , 相对于同年级同学 , 自己年龄大了三四岁 。 “年轻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暂停、绕了些弯路 , 其实是曲折中前进的必然之路 。 ”
“‘逆时钟’是一种现象 , 但人不可能一直‘逆’ 。 ”陆晓娅强调 , “你准备30岁去读书 , 读完之后呢?你还是要寻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生活轨道 。 ”
“社会越来越宽松 , 在做任何与社会期望不同的尝试之前 , 只要自己想清楚这一选择要承受怎样的后果 , 你愿意承担 , 这就够了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 , 至于其他人的眼光 , 陆晓娅微笑:“干吗把精力放在他们身上 , 放自己身上就好啦 。 ”
【时钟|逆社会时钟:他们为何按下人生的“变轨”键】中青报·中青网见习采访人员 余冰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