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硬核”专业知识 , 文学和朗读也很好地陪伴了我们的太空生活 。 我们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朗读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总序 , 被大家称为“从远方传来的诗意” 。 平日工作训练之余 , 我也会看电影来放松身心 , 尤其是科幻题材 。 每当看到银幕上的航天员经历 , 我的内心就会产生强烈共鸣 。 一边看 , 一边回忆自己在太空中的日子 。 走出电影院 , 仰望天空 , 不禁想到自己趴在舷窗口远远眺望地球的情景 , 心中油然生出对航天事业的热爱 , 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陶醉 。
如今安全返回地面 , 我依然渴望带着孩子们的科学梦再次飞向太空 , 完成新的探索 , 用知识点亮浩瀚星空 , 继续书写中国和人类航天事业新的辉煌 。
(作者为神舟十三号航天员)
建筑是文化的传承创造
程泰宁
身为一名建筑师 , 每当被问及“中国传统园林是不是对你的影响很大”时 , 我总是笑着回答:“可能中国古典诗词对我的影响更大 。 ”
中国古人的造园手法及其营造的意境 , 的确给我带来许多启示 , 但包括诗词在内的传统文艺、美学与哲学 , 对我创作的影响更为深远 。 不论是苏东坡、辛弃疾 , 还是柳永、秦观、李清照 , 我对建筑意境的感悟 , 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们笔下的诗词 。 我也常常从怀素、黄庭坚的书法中领悟线条构成 , 感受空间实与虚、水墨浓与淡的关系 , 从中国传统绘画中汲取“意到笔不到”“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理念 。
陆游说:“汝果欲学诗 , 工夫在诗外 。 ”放到建筑中 , 就是“工夫在设计之外” 。 我一直认为 , 要真正做好建筑设计 , 不仅需要手法和技巧 , 而且需要理念和哲学支撑 。 那些世界知名建筑师的背后 , 无一没有哲学背景和美学源头 。 所以 , 不论处于何种阶段 , 阅读、学习和思考对建筑师来说都非常重要 。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 , 实际上建筑作品也如其人 , 建筑师的素质品位对作品的影响是极其明显的 。
从中国文学、画论到西方文艺史、西方的建筑杂志 , 从传统美学到现代、后现代哲学 , 我从阅读中受益甚多 。 有两本书我读过很多遍 , 一本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 一本是丹纳的《艺术哲学》 。 它们谈的不是建筑 , 但对我来说 , 处处都能引发对建筑的思考 。
建筑师做设计 , 不可能不考虑形式 , 不可能不考虑功能、技术、经济等现实问题 , 但我不希望简单地去呈现 , 而是想表达一些能够冲击人们内心的东西 , 把形式、功能问题的解决提高到文化层面上来 。 从根本上说 , 建筑师的使命不仅是构建更理想的人居环境 , 还应该是文化的传承与创造 。
作为中国建筑师 , 我们有责任将中国的建筑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 传统与现代如何接轨 , 这是绕不过去的课题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好东西要保存 , 更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要和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结合起来 。 我在欣赏吴冠中的绘画、林怀民的舞蹈、王立平的音乐时 , 常常思索他们的转化创新之路是怎么走的 。 不同的艺术形式、文化门类之间 , 完全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借鉴 。
究天地人文之际 , 通古今中外之变 , 成建筑一家之言 。 建筑创作要有文化观和历史观 , 要有自觉的价值追求 。 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 也是对年轻人的期待 。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学训练让我不断突破
苏炳添
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 , 我跑出了9秒83的成绩 , 闯入决赛并打破亚洲纪录 , 同时打破了“9秒85是黄种人极限”的说法 。
- 传统|梁晓声、王亚平、苏炳添……他们是这样读书的
- 时钟|逆社会时钟:他们为何按下人生的“变轨”键
- 新华书店|城市夜色中 有盏灯一直在照亮我们的心灵
- 观众|《悲惨世界》为何永不过时
- 荀子日课|荀子日课431丨我们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 |太白金星帮过悟空,也对八戒出手相助,为何他从不帮沙僧
- 袭人|贾母身边一共八个一等丫鬟,她为何偏偏选中袭人服侍宝玉?
- 名家|夜读 | 生活告诉我们这几个真相
- 目的|读书人和不读书的人最大的差别
- |古代嫔妃陪葬为何要堵上肛门?并非古人迷信,而是有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