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苏轼、孔子……古代名人事例可以这样借用,为你作文加分!( 五 )


没有什么再能够拯救 , 包括笔端的千万间广厦 , 也将注定坍倒 。 所有的泪水朝向一个褴褛者滂沱 , 但他已无法看见一个时代的辉煌 。 最终依赖于歌吟 , 也最终于湮没于歌吟 。
4、当读罢你的《春夜喜雨》 , 我发现 , 原来在你的人生中还有愉悦欢乐 , 是啊 , 你是热爱生命的 , 热爱自然中的一点一滴 , 但黑暗的社会世道偏偏摧毁了你平静的心 , 世道不允许你有快乐 , 战争不同意你活得洒脱 , 一切的一切切断了你与快乐之间的绳索 , 更是悲哀至极 。
你是如此遥远又是如此逼近 , 你是如此神秘又是如此平凡 , 你用悲苦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 却在用诗章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在你的人生之路上 , 忧愁、痛苦把你的人生道路弄得坎坷荆棘 , 但你留在文学史上的印迹却是处处充满了鲜花与赞语 。 无奈 , 愤恨磨灭了你生活的信念 , 但你的不朽的灵魂因你的诗而永远有青春活力 。
荆轲
1、荆柯却不明智 , 他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 。 他在卫、在榆次、在邯郸之时 , 人们对他的期待很低 , 卫元君不用他 , 盖聂“怒而目之” , 鲁勾践“怒而比之” , 这些人都看不起他 , 而他自己却认为自己不是平凡之人 , 整日与高渐离饮于市 , 歌于市 , 旁若无人 , 最后还真被太子丹看中 , 担负起刺秦的重任 。 结果 , 秦王没死 , 自己这方先死了田光、樊於期 , 最后自己死了不算 , 还加速了燕的灭亡 。 太子丹开始说他能刺秦时 , 荆柯还说“恐不足任便” , 没想到 , 经不住太子的“固请” , 荆柯竟不顾此“国之大事”而接了这个活 ,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 , 别揽瓷器活 。 ”他荆柯就被别人的期待弄昏了头 。 结果 , 在他死后 , 鲁勾践笑话他说:“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囊者吾叱之 , 彼以为我非人也 。 ”
2、古时 , 荆轲因勇刺秦正为人称颂 。 的确 , 荆轲的勇气是非同一般的 , 然而 , 我总觉得荆轲死得糊涂 。 记得《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是“天下分久必合 , 合久必分” 。 纵观历史 , 此话可算得至理名言了 。 战国后期 , 七个诸侯国再加上七零八碎的许多小国 , 中国被分得支离破碎 , 多年战事 , 弄得民不聊生 。 这时候 , 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是民心所向 , 可惜 , 荆轲不知这个理 , 他一心一意要杀秦王 , 促成那一批势单力薄的小国 。 不过 , 荆柯毕竟只是一介书生 , 战国以前的历史也不很长 , 他不明白分久必合的道理是不足为怪的 。 荆轲死了不算 , 秦王恼羞成怒 , 下令立刻攻打燕 , 救燕不成反加速了燕的灭亡 , 荆轲实在太失算 。 所以 , 荆轲不但没救燕 , 还加速了燕的灭亡 , 真是太糊涂了 。
3、有人说 , 荆轲仅仅为了一个承诺 , 为了一种方式 , 为了燕太子丹设置的情感和信义的罗网而无法自拔 , 在身不由己地异化为一把刺秦的匕首中完成了个人的悲剧 。 也有人说 , 荆轲为了去兑现那个时代所崇尚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而用生命拥抱信仰 , 这就注定了其完成的必定是个时代悲剧 。 其实 , 在那个大悲大歌风起云涌的时代 , 荆轲也犹如一颗没有决定输赢勇气与权利的棋子 , 在那个时代 , 荆轲的选择是二元对立的 , 同时 , 他的选择也是步履维艰的 。 无论哪个时代 , 生命与生活都充满了悖论 , 面对扑面而来的机遇与挑战 , 我们也常常走出了一个陷阱 , 却又陷人了另一个困境 。 人总是处于一定的时代 , 我们从一个时代去反观另一个时代的局限时 , 往往忽略了自己所处时代的局限 。 我们不能用白己所处时代的价值作为标准去衡量荆轲那个时代的信仰价值 。 因而 , 荆轲的选择是那个时代的必然 , 也是那个时代的无奈 。 其信仰的成功度己体现在其悲剧行为过程的执著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