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山川湖海 重绘古老江河(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二 )


“文本读不出来的画面 , 用科学考证、创新方法来呈现!这是我的最大乐趣 。 ”李晓杰说 。
版本考证也是难题 。 自宋代始 , 《水经注》传抄刊刻便出现较多散佚 , 版本很多 , 以哪个为准?新注新绘 , 两项工作同步进行 , 团队至此梳理出《水经注》版本谱系 。
破译“大书” , 需反复考证 , 一个字一个字补齐 。 旁人看着枯燥 , 他们却觉得妙趣横生 。 从古代文献、考古发现、高清地图 , 甚至在方言俚语中寻找 , 里面藏着破解《水经注》的诸多线索 。
2015年 , 渭水研究初稿已成 , 真正付梓却是两年后 。 从字体到排版 , 从索引图、示意图到全图 , 一遍遍比照修改 。 甚至封面要不要以南宋残卷为底 , 都做了细致考量 。 听取其他学者建议 , 团队又标识了河流关键节点经纬度……传统治学方法和新技术手段融合 , 找到了历史地理学新的发展方向 。
实地探访——
徒步考察寻找古迹
纸上得来终觉浅 , 实地踏访才是真 。 《水经·河水注》记载:“河水又东 , 右合门水 , 门水 , 即洛水之枝流者也 。 ”“门水”实指今天的弘农涧河 , 学界一直认为郦道元“门水自洛水分出流入黄河”说法有误 , 但又解释不通门水的源头和止点 。
“门水”会不会是两条河 , 一支入黄、一支奔洛?郦道元可能实地探访不多 , 主要是看图文资料 , 会不会误把两条河当成一条河?团队大胆假设 , 小心求证 。
团队奔赴现场 , 沿着弘农涧河支流西弘农涧河逆流而上 , 走到河南灵宝市朱阳镇仓朱峪口 , 发现这里峡谷转弯的地势非常明显 , 爬到一座小山上能清楚看到 , 西弘农涧河流入黄河、西峪河流入洛水 。 由于西弘农涧河上游与西峪河源头极近 , 古时绘制地图时 , 可能出现了墨线相连 , 这或许是郦道元记载门水沟通河、洛二水的缘由 。
他们走过渭水、汾水、洛水 , 每回一走就是大半个月 。 “行李背身上 , 徒步十几里也不累 , 因为有太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啊!”晚上 , 杨长玉写日志到深夜两三点 , 发邮件给李晓杰 , 在老师指点下调整 , 次日一早便奔赴下一个考察点 。
黄学超、杨智宇 , 都是内向的人 。 在故纸堆里抠字眼 , 甘之如饴;走村入户和陌生人聊 , 却难于登天 。 做洛水研究时 , 寻找“湮阳城” , 走到河南伊川县白沙镇下磨村 , 两人红着脸硬着头皮 , 从村头问到村尾 , 所获不多 , 太阳快下山了 , 又听不懂方言 , 十分着急 。 终于 , 从一位年长的村民口中才得知“湮阳城”所在 。
薪火相传——
搭好班底储备人才
60后李晓杰 , 带出一支80后、90后的研究团队 。 他叮嘱学生:“敢挑战、会想象、肯较真 , 否则做不出好学问 。 ”
杨长玉第一次依据《水经注》绘图 , 熬了通宵 。 一张图修改几十遍 , “李老师是完美主义者” 。 在杨长玉眼里 , 李晓杰除了对学术精益求精 , 更有远见和胸怀 。 “他不问学生的背景 , 只要对《水经注》感兴趣 , 肯钻研 , 来者不拒 。 ”
2018年 , 杨长玉博士毕业后 , 到云南民族大学历史系任教 , 指导学生写论文时 , 还会想起当初李晓杰给她改的论文 , 从文章框架到行文表述 , 从遣词造句到标点符号 , 都精益求精 。
杨萧杨从清华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 , 进了互联网公司 , 却惦记着流过童年的永定河 。 10年前 , 辞职报考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专业研究生 , 他要圆研究大江大河的梦 。 旁听讨论课时 , 杨萧杨开口 , 让人刮目相看——一个搞软件的 , 讷于言 , 却对《水经注》见解独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