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风物】罗浮山:明珠遗落幽岩飞瀑 摩崖石刻亟待焕彩( 三 )


隐于山林之中的摩崖石刻数量众多 , 形成了“书法展览馆” 。 楷、隶、行、篆、草诸体兼备 , 显示出了高超书法艺术与宝贵的欣赏价值 。
位于华首台古钟楼尊胜阁下方、古雨花桥上方的“岭南第一山” , 乃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国学家陈柱于1929年左右所刻 。 几乎可以断定 , 罗浮山被誉为“岭南第一山”始于此 。
|【惠州文脉·风物】罗浮山:明珠遗落幽岩飞瀑 摩崖石刻亟待焕彩
本文图片

“岭南第一山”别具一格 , 是横书与竖书的“混搭” 。 罗浮山被誉为“岭南第一山”始于此
从书法样式来看 , 该题摩崖石刻别具一格 , 是横书与竖书的“混搭” , “岭南第”是横书 , “一山”则是竖书 。 这种“横竖混搭”写法的摩崖石刻实不多见 , 经请教我国著名书法家、古文字学家张桂光先生 , 得知“一山”竖写是合文的一种 , 但是合文往往具备整体性含义的 。 比如说广东人喜好的“招财进宝”合文 , 合起来写既好看又不失原意;还有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创“圕”字来代替“图书馆”等等 , 都是合文 。 尽管“一山”合书只能理解成“一个山” , 不能理解成“第一” , 但题刻者也在无心插柳中奠定了罗浮山岭南第一的地位 。
“养在深闺人未识” 保护刻不容缓
罗浮山摩崖石刻不仅是广东古代文献和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 同时为后人了解掌握罗浮山文化以及发展历程提供参考 , 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 摩崖石刻的挖掘、整理与保护刻不容缓 。
罗浮山成名于秦汉 , 鼎盛于晋唐 , 但一些石刻尤其是唐宋之前的石刻至今荡然无存 , 十分可惜 。
此外 , “坡仙旧址”上方本来有摩崖石刻“太伪据梧台” 。 清代著名学者顾嗣立有诗:“据梧台作床 , 钓水石容膝 。 树影涵波光 , 中有东坡室 。 ”而现实情况是 , 石刻早已被水泥覆盖 , 更遑论年代更早的东坡山房 , 让人遗憾痛惜 。
与“坡仙旧址”境遇相同的还有“黄龙峒口” , 其为明代思想家、儒学家、政治家、湛若水关门弟子庞嵩所刻 。 庞嵩(1507年—1583年) , 字振卿 , 广东南海人 , 因家居弼唐乡 , 又号弼唐 。 庞嵩的一生 , 最为人所称道的 , 就是被晚年的湛若水视为其儒学事业的传人 。 该摩崖原在抱珠桥附近 , 后被人为向西移了近百米 , 此举令人费解 。
罗浮山作为儒释道汇聚的名山 , 如今唯儒家历史痕印最少 。 笔者在黄龙探秘时 , 发现一块刻有“庞嵩”字眼的石碑 , 可辨数十字内容 , 奈何倒卧观前 , 竟为石阶 。 因被青苔覆盖 , 被脚印磨平 , 石碑上的内容已逐渐不清楚 , 如不及时保护 , 依稀可见的“庞弼唐”也避免不了被时光抚平的结局 。
除了各种原因造成的破坏、佚失外 , 在学术上 , 罗浮山摩崖石刻的研究仍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 , 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具备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 人们对它的关注、挖掘、转化、利用甚少 , 对在促进地区文化发展和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基本无人提及 , 名副其实的“养在深闺人未识” 。
然而纵观古今 , 无论是阮元的《广东通志·金石略》和翁方纲的《粤东金石略》这些古籍 , 还是《广东摩崖石刻》《广东文化遗产·石刻卷》《罗浮山摩崖石刻》此类今著 , 虽对罗浮山摩崖石刻进行了记述 , 但都不全面 , 且较少涉及石刻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 , 很少对此进行延伸性研究 , 甚至存在一些遗漏和谬误 , 让人读罢终觉意犹未尽 , 有一种“看山还是山 , 看水还是水”的遗憾 。
罗浮山规划展示摩崖石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