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原诗 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给题所问:“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站在当下的今天,去解读距今迁千年宋代诗人苏轼的这句诗,我们不能断章取意,一定要回望当时诗人所处的时代和背景 , 全文阅读和思考才能得出准确的诠释,全面的理解,深刻的感悟 。对于给题所问,我从三个方面作答 。
(1),原诗的出处和背景;(2),苏轼的人生境界;(3) , 留给后人的启示 。
<一>,原诗的出处和背景 。
(1) , 苏轼,是宋代诗词大家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出处于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是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距今己946年)春,苏轼出任杭州通判时,入於潜县境“视政”与僧惠觉游绿筠轩时所写 。
(2),诗的原文 。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 , 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是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 , 世间哪有杨州鹤 。
(3) , 原文解读 。
自己宁可吃饭没有肉,也不可居住的地方没有竹子 。不吃肉可以让人瘦,但是居住的地方没有竹子,会让人变俗 。人瘦了可以变胖,而人变俗了,就没有办法医治了 。有的人听闻此言,不知道是笑我议论高超,还是痴人说梦 。若细细想来,对着竹子而又吃着肉,怎么可能!世间哪有腰缠万贯,又骑鹤扬州那样两全齐美的事呢?
【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原诗 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仅从字面上解读此诗,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诗人的笔端里 , 找出苏轼内心深层潜在的思想意境,才能全面得到真正的意含 。
<二﹥,诗人苏轼的人生境界 。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诗中经典的开篇主题句 。诗人借物喻情 , 睹物生情,以竹托物,以竹寄情,话物言志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情怀 , 是苏轼梦想超然物外的情怀使然 。同时,又鲜明的表达出自己志远的胸怀,清正的人品 , 趣味的超华,人格脱俗的人生境界和自己对人生追求与自身品性的高洁 。这就是《于潜僧绿筠轩》的真实内在,更是苏轼一生所信奉的人生境界 。
我们都知道,竹是向上挺拔 , 宁折不弯,优雅虚怀傲骨,有着破天地之清韵,是节操和风姿的象征 。所代表的是超凡脱俗,清新高雅 。自古以来就有梅兰竹菊岁寒四君之友一说 。文人墨客,将四物崇尚到了人性化 。所以,苏轼更是对竹达到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思想境界 。苏轼是很喜欢吃肉的 , 东坡肘子就是以他命名的 , 可见他对肉的嗜好是怎样的情怀 。宁可不吃肉,放弃嗜好,也必须和竹子作伴 。因为他将竹子的品格视为自己,也是他做人的信念和向往 。
<三>,留给后人的启示 。
从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这首诗中,就个人来讲,得到了两个启示 。
(1),做人一定要人品清正,胸怀志远,以先天之下忧而忧,以后天之下乐而乐为己任 。
(2),人生过度的追求自己的高风亮节,是不接地气的 , 最终会造成人生受挫的 。象才高八斗的苏轼,正是因为个人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和现实格格不入,才让自己的政治仕途坎坷,屡遭贬谪 , 只能一生怀着无限的压抑和郁闷,通过诗作寄情于山水之间,释怀于大自然行云流水之中 。空谈人生,何用?
大丈夫能缩能伸,好汉不吃眼前亏 。其实,这些话也是充满哲理的 。向历史上楚汉相争的韩信,能受人胯下之辱 , 最后成为齐王 。再如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 一生三上三下,该伸的挺起胸,该缩的时候弯下腰,留着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 。最后通过改变开放 , 实现了富民强国的伟大梦想,这样的人生才叫真正的人生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