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给了我们什么?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是已故著名诗人顾城一首脍炙人口的现代诗 。其实 , 黑夜所给予我们的,远比我们所想象的要多得多 。因为,黑夜才是我们的故乡,是我们在进化长河中漂泊的起点 。无论愿意与否,我们的身体上都已经留下了黑夜不可磨灭的印记 。
遁入黑夜的祖先
黑夜是可怕的 。这几乎是写在我们本能之中的一种感受 。因为黑夜意味着未知与不确定,意味着危险的降临 。早在我们还是原始人的时候 , 黑夜就是比白昼更可怕的时段,随时都要提防潜藏在暗影之中的猛兽 。而这一切,都是源于视觉在黑夜之中的失效 。
然而,对于黑夜,我们的哺乳动物祖先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思考 。在它们看来,黑夜意味着安全,意味着自由 。因为刚刚进化出来的哺乳动物是非常弱小的物种,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上处于食物链网的底部 。黑夜是它们天然的保护伞 。
说到这个话题,很多人误以为最初的哺乳动物要躲避恐龙的捕食 。其实不然,哺乳动物几乎是与恐龙同时出现在三叠纪末期的 。在那个时候,统治地球的虽然也是爬行动物,但还不是恐龙 。不过,卵生的恐龙在“龙口”方面的优势很快就体现出来了 。哺乳动物在种群数量上劣势明显,形势岌岌可危 。
哺乳动物该何去何从?进化为它们指了条明路:明着打不过,就躲到暗地里去 。于是,哺乳动物与恐龙最终平分秋色,各占半壁江山——只不过不是地理上的一半,而是时间上的一半 。早期的哺乳动物基本都选择了夜间出来活动 。
恐龙为什么夜里不能活动呢?因为恐龙像其它爬行动物一样,是冷血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变化 。温度可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大家都有过发烧的经历:体温提高2度 , 我们就已经非常难受了;再提高2度,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这是因为,我们的细胞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各种各样数以亿计的生物化学反应 。这些反应不会自发进行 , 需要各种称为酶的蛋白质去催化 。而温度会影响这些酶的催化活性 。
对于人类来说,进化已经把酶的最适温度锁定在了37摄氏度左右 。一旦偏离这个温度 , 酶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于是细胞纷纷停工怠工,人也只有死路一条了 。所以温血动物必须时刻保持体温的恒定 。
对于冷血动物来说,由于体温无法恒定,所以它们的酶能够适应更宽的温度范围 。但是,蛋白质的脆弱性决定了这种适应是很有限的 。到了夜里,恐龙的身体状态同样不佳 , 只怕捕食不成反被捕 。
“黑色”的眼睛
虽然哺乳动物在黑夜中是安全的,但为了适应黑夜中的生活,它们也付出了代价 。恰恰就如顾城诗中所说:黑夜给了它们“黑色”的眼睛——无法感受色彩的眼睛 。
大多数人恐怕都不知道,除了部分灵长类动物之外,绝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是色盲 。是的,你没看错:抓线团的猫咪是色盲,会看红绿灯的导盲犬是色盲,就连在斗牛场上面对红布怒不可遏的公牛也是色盲 。
进化是个吝啬鬼,没好处的事情它一概不干 。任何一个蛋白质,只要其功能并非生存所必须的,进化就会把它淘汰掉,把省下来的能量和原料用在更有用的地方 。
眼睛之所以能够看到色彩斑斓的世界,靠的是视网膜上视细胞表面的一种蛋白质,叫做视蛋白 。不同的视蛋白对不同的颜色更为敏感 。恐龙等爬行动物有四种不同的视蛋白,分别对应于红、绿、蓝、紫,波长从长到短,覆盖了整个可见光谱范围 。所以现在很多学者都认为恐龙的颜色可能并不是《侏罗纪公园》里面那种单调的灰色,而是更为靓丽多彩的颜色 。这样一来,它们敏锐的彩色视觉才会有用武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