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笔|走出阅读的困境,奔向自由的高处( 二 )


如“书读完了”的金克木先生 , 他就认为“正合吾意”的书愈多读 , 愈无进步 , 愈容易流入褊狭;远不如多读几部不合吾意的书 。
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朱光潜先生也说 , 读书并不在多 , 最重要的是选得精 , 读得彻底 。 “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 , 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 , 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
这自然而然引出了另一个反思:有时 , 阅读真是一件危险的事吗?
|漫笔|走出阅读的困境,奔向自由的高处
本文图片

(三)
时势总在变化 , 世上任何一件事 , 都可能会走向它的反面 。 不能说 , 阅读没有半点危险 , 也不要认为总拿着书本的人 , 一定会懂得比你多 。
正如知名哲学家冯友兰说 , 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 , 不会读书的人把书读死 。 道理很浅显 , 一个活人把书读死了 , 这还不危险?
所谓“学贵心悟 , 守旧无功” , 意思是一味墨守成规 , 而不能心神领会 , 如此一来毫无益处 。 有些经典书目 , 必须“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 不能一读而过 , 没有留下一丝云彩 。 即要有一股“大胆存疑、小心求证”的精神 , 或如庄子亲近自然 , 善于观察 , 将死书读活 。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 , 读书人难免会陷入危险境地中 , 到生命即将落幕时也无从体会读书之乐 。
那又怎样才能把死书读活?
美国作家 , 《肖申克的救赎》一书的作者斯蒂芬·金 , 他曾在《写作这回事》中提到 , “写作不是人生 , 但我认为它有时候是一条重回人生的路径” 。
边读边写 , 应该成为读书人的“第一铁律” 。 而且 , “发表是吸引知识和思想的绝妙方法” , 通过写作将书本中“死的知识”与“活的社会”融合 , 多观察社会热点 , 才能真正将死书读活 , 找到思考的无限乐趣 , 发现更多真知 。 有时 , 写了第一稿后 , 放一段时间直至写作时的心情淡化 , 再回头去看 , 或许会豁然开朗 , 发现别有一番天地 。
把死书读活 , 走出阅读的危险境地 。 有了这些阅读的方法 , 或许还不够 , 把死书读活还需要定力 。
以前跟评论课的同学交流过阅读体会 , 我很认同两个原则:一是经典反复读 。 毕竟好书不厌百回读 , 读书是要炒炒冷饭的 , 将那些读过的经典再来读读 , 或许更有收获 。 找准阅读点 , 不断深耕 , 由专而博 , 融会贯通 。 切不必为了迎合所谓的潮流 , 而放弃“反复阅读经典”这个原则 。
二是读中要多写 , 一定得遵守这条“铁律” 。 无论好与坏 , 先写了再说 。 基于阅读的写作 , 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学习 。 一个小小思维上的触动 , 转为纸上的文字 , 不断去丰富深化 , 反复去修改 , 不断“迭代”思想 , 于是你的成果越来越完善 。 这个过程 , 就是与作者持续深度对话的过程 , 通过对话知其意、明其理 。
哪怕是阅读了一本书后 , 只有一个十分微妙的零星火花 , 只要诉诸文字 , 就有了演变成燎原之势的可能 。 在现代快节奏社会 , 只有先下笔为强 , 否则再多的灵感也会淹没于没完没了的繁杂事务中 。
这些也是我认为的走出阅读“危险境地”的方法 。
|漫笔|走出阅读的困境,奔向自由的高处
本文图片

(四)
阅读不仅要走出“危险境地” , 更要为你的生活增光添彩 。
记得几年前 , 外卖小哥雷海为给我们普通人树立了一则阅读的榜样 。 他在送快递等客户的空隙时间里 , 勤奋背诵学习 , 终而获得中华诗词大会总冠军 。 这背后隐藏的苦乐 , 或许更是值得珍视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