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丨从90后到60后,今天我们采访了这些“宝藏编辑”( 二 )


02
虞桑玲
三编室(文献与艺术)
90后、喵星人、书法爱好者、业余园艺师傅、新晋年会主持人
|专辑丨从90后到60后,今天我们采访了这些“宝藏编辑”
本文图片

戴亚伶:请桑玲做个自我介绍吧!
虞桑玲:我是三编室的虞桑玲 , 我们编辑室是以典籍文献的影印、整理及研究为核心的跨学科综合性编辑室 , 近几年主要着力于艺术文博、历史文献和学术人文三大板块 。 四年前 , 我从上海大学毕业 , 来到这里 。 读书期间 , 我师从王培军、刘奕老师 , 学的是古典文献学、诗学 , 不过个人兴趣偏向艺术文献 , 入社后便主要负责艺术文博类图书的编辑工作 。
编过的书 , 有《沃兴华书法论著集》《翰墨瑰宝:上海图书馆藏珍本碑帖丛刊》《汪世清辑录明清珍稀艺术史料汇编》等 。 此外 , 因为一些特殊因缘 , 也担任了许多其他专业的书籍的责编 , 譬如海外汉学研究著作《跨越门闾:宋代福建女性的日常生活》 , 最新出版的《诚与真:陶渊明考论》 , 等等 。
|专辑丨从90后到60后,今天我们采访了这些“宝藏编辑”
本文图片

(《诚与真:陶渊明考论》)
戴亚伶:给我们说一说你编辑生涯中印象深刻的人或事吧 。
虞桑玲:我想谈谈沃兴华先生 。 在入职不到四年的时间里 , 我已编辑出版了他的六本著作 , 今年即将推出他的新书《认识书法》 。 经常回想起2018年夏天 , 编辑室主任余老师带我拜访沃老师工作室的那个炎热的午后 。 工作室在一个写字楼五楼 , 房间两面开窗 , 十分敞亮 , 中间一张很大的写字台、一些笔墨纸砚、几本书、散落在地的废纸 , 此外便空无一物 。 写字台毛毡上布满墨迹 , 深深浅浅 , 层层叠叠 , 可以想见沃老师在此日复一日挥毫泼墨的情形 。
|专辑丨从90后到60后,今天我们采访了这些“宝藏编辑”
本文图片

(沃兴华先生写字台一角的《龚自珍全集》 , 当时他正在反复研读龚自珍的诗 , 照片摄于2019年10月)
|专辑丨从90后到60后,今天我们采访了这些“宝藏编辑”
本文图片

(后来 , 沃老师以龚自珍诗歌为题材创作的书法作品 , 集结为《剑气箫心》一书 , 于2021年7月出版)
自退休之后 , 只要无事 , 沃老师每天从家里步行至工作室 , 上午、下午两个大段的时间均用来进行书法创作 。 他不用手机 , 生活极其朴素 , 没有多余的话 , 也尽可能地推辞掉了多余的事情 , 把精力全部投入到他热爱的书法创作中去 。 有许多人不理解他的创作 , 对此 , 沃老师说:“我是造次于斯 , 颠沛于斯 , 但心以为是 , 不敢不为 , ‘虽千万人吾往矣’ , 虽千万难吾往矣!”这一股英雄气概 , 在今天很难见到了 。
戴亚伶:请给我们介绍下你今年要编的最期待的一本书 , 以及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
虞桑玲:今年要编的最看好的一本书 , 是由我们编辑室的毛承慈老师与我一起责编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铜镜卷》 。 这本书精选了国博馆藏的近300件铜镜 , 以史为经 , 依类编排 , 图文并茂 , 堪称一部“中国铜镜史” 。
|专辑丨从90后到60后,今天我们采访了这些“宝藏编辑”
本文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铜镜卷》辑封设计)
从国博专家们撰稿、统筹 , 到编辑加工审稿、校对 , 再到雅昌的专业排版设计等 , 每一步都经历了反复推敲、琢磨——团队几乎是本着打磨一件传世艺术品的信念来做这本书的 。 在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 , 我也每每惊叹于书中铜镜所展现的静谧、庄严之美 , 倾倒于古人精湛的技艺 , 形与神俱、卓然生辉的艺术境界 。 目前这本书的黑白样已基本定稿 , 接下来要处理彩样 , 期待这波疫情早日得到控制 , 复工后就能继续推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