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郑州4月25日电 题:李少君:在“主体性”“人民性”中读懂杜甫
作者:宋云慧 韩章云
杜甫名垂青史 , 杜诗千古流传 。 陆游也曾作诗“此老至今元不死”来给予杜甫高度评价 。 杜甫及其诗歌为何能影响后世?在河南巩义第八届杜甫国际诗歌周举办之际 , 采访人员专访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主编李少君 , 听他阐释如何在“主体性”“人民性”中读懂杜甫 。
“杜甫确立了诗歌和诗人的标准 。 ”李少君认为 , 现代诗歌强调个人性、独特性等概念 , 但从杜甫的诗歌恰恰可以看出 , “主体性”和“人民性”是能够实现统一的 , 杜甫及其诗歌给现代诗人、现代诗歌带来的启示也正在于此 。
在李少君看来 , 杜甫曾经是一个“主体性”强大的诗人 , 杜甫的不少诗歌中都显现出其个人意志力 。 例如“骁腾有如此 , 万里可横行”“何当击凡鸟 , 毛血洒平芜”“安得鞭雷公 , 滂沱洗吴越”“尔曹身与名俱灭 , 不废江河万古流” 。 杜甫自己若无这样的意志和激情 , 不可能写出这样强劲的诗句 。 即使到晚年 , 这种强大的“主体性”还会显露出来 。
“但是最终他走向了‘人民性’ 。 ”李少君举例 ,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 杜甫抱着牺牲自我成全天下人的理想 , 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呼唤 。 在个人陷于困境中时 , 杜甫总能推己及人 , 联想到普天之下那些比自己更加困苦的人们 。
李少君认为 , 到达相当的境界之后 , 所谓主体性 , 不仅包括个人性 , 也包括人民性 。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 而儒家尤为强调修身 。 在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后 , 会获得一种更广阔的胸怀 , 包含着对他人、对历史的理解和同情 。 正如“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 , 越往高处走 , 目之所及的事物便越多 , 作品中的情感和内容也就越丰富 。
李少君解释 , 在“境界”概念里 , 既包含了“个体性”与“主体性”问题 , 即个体的人可以通过修身养性 , 不断自我觉悟、自我提高 , 强化自己的主体性;也包含了“公共性”与“人民性”的问题 , 即人不断自我提升、自我超越之后 , 就可以到达一个高的层次 , 可以体恤悲悯他人 , 甚至“与天地参” , 参与世界之创造 。
【人民性|李少君:在“主体性”“人民性”中读懂杜甫】回望杜甫的一生 , 他在迁徙奔波和流亡中得以接触底层 , 与普通百姓朝夕相处 , 对人民疾苦感同身受 , 使个人之悲苦上升到家国天下的哀悯关怀 , 最终超越了个人小我 , 走向了“人民性” 。 以人民为中心 , 杜甫成为一位“人民诗人” 。
因此 , 李少君也提倡现代诗人要走出自己内心的小世界 , 走进现实生活的大世界 , 更多地投身社会实践 , 到人民中去 , 提高自我修养 , 拓展书写视野 。
李少君的亲身经历让他对此有更深刻的体会 。 上世纪90年代中期 , 他一度陷入困惑和迷茫 , 对一向喜欢的诗歌也无法做到全身心投入 。 2000年前后 , 他调到了《天涯》杂志 , 介入众多重大社会思想问题的讨论 , 在参与和见证无数复杂而严肃的思想争论之后 , 他的视野更为开阔 , 创作灵感也时不时涌现出来 。
杜甫的诗歌常读常新 , 李少君感叹:“杜甫是一座文明的高峰 。 每次读杜甫 , 都会有新的心得体会 , 让我感受到人生的追求和目标;每次读杜甫 , 都能让我更加超越自我、提升自我 。 杜甫是我们永远学习的典范 。 ”
李少君 , 1967年生 , 湖南湘乡人 , 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 , 主要著作有《自然集》《草根集》《海天集》《应该对春天有所表示》等十八部 , 曾任《天涯》杂志主编 , 海南省文联副主席 ,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主编 。 (完)
- 张骞|李松霖主演大型历史题材原创舞剧《张骞》乌鲁木齐公演
- 汝瓷|汝瓷大师李廷怀:为民造瓷,让活态瓷成为健康生活新选择
- |李京盛谈现实题材创作:要把握好三条平衡线
- 李煜|李煜最香艳唯美的一首词,写女子最美部位,有人大骂,有人叫好!
- 李政道|年度阅读报告发布!谁是交大最爱看书的学霸?
- 生活|李京盛谈现实题材创作:要把握好三条平衡线
- 社会|李京盛谈现实题材创作:以三束光照亮生活的三个层面
- 李思瑶|甘肃榆中古典面塑:或横刀立马或睥睨望天
- 赵丽颖|5月即将播出的十部大剧,李现、赵丽颖、刘亦菲,堪称神仙打架
- |龚静染《李劼人往事》获单向街书店年度作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