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的评论文章也体现出一种预见性 。 这一点 , 在《批评的返场》“现场”一辑中有鲜明的体现 。 这一辑文章的主体部分 , 是何平五年里在《花城》杂志主持《花城关注》栏目而写的总评 。 《批评的返场》封底中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定位是“一份私人文学档案”:“从2017年到2021年 , 《花城关注》已做了五年 , 共三十期 。 这是一次实践意义上的‘批评的返场’ , 希望借此重建学院批评和文学现场的对话 , 发现文学新生力量 , 让中国当代文学的可能性和差异性浮出地表 。 ”这一栏目的总体设想 , 包括具体专题方向的拟定 , 在我看来是颇有前瞻性的和先锋性的 。 我一直认为 , 当代批评之为当代批评 , 应该既有现场性 , 也有预见性——它需要对新出现的种种现象进行观察 , 进而对其未来的发展走势有一个相对准确的判断 , 当代文学批评者在面对作家的写作时也同样应该有预见性 。 这种预见性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 , 因为当代文学批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行动性 。 只有具有预见性 , 能够对一些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中仅仅是处于萌芽状态的新因素或新特点进行及时的归纳和阐释 , 其实践和行动才是有效的 , 才是有建设性的 。 在何平的批评实践中 , 他通过以主持人的方式进行介入和言说 , 拉近了文学期刊和批评、学院、读者之间的距离 , 营造了一个对话的空间 , 从而使得有预见性的观点可以有效地参与到文学场和批评的建设当中 , 也在言说和行动之间建立了关联 。
批评家的理想和现实感 , 在何平的批评实践中 , 是相互作用的 。 两者的结合 , 使得何平对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分析 , 往往能切中要害 。 并且 , 他在文章中也常常直指要害 。 他提出的不少观点 , 能起到警醒的、建设的作用 。
理想和现实 , 又并非总是步调一致的 。 当批评家以主持人等形式介入到文学的生产等环节 , 很可能面临着的一个困境是 , 很难遇到符合理想的作品 。 而刊物每期都要如期出刊的规则 , 则使得主持人很难有足够的时间来等待理想作品的到来 。 甚至有一种可能 , 我们永远都等不到堪称杰作的作品 。 这种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 , 何平也难以完全避免 。 他也不时在栏目的总评中谈到种种遗憾 , 有时也像不少兼具编辑、主持人身份的批评家一样眼高手慈 。 另外 , 当批评家跨出学院、担当期刊主持人的角色 , 批评家就既是评价者 , 又部分地是内容的生产者 , 其话语实践就难免有左右手互搏的色彩 。 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种种缝隙 , 既可能会让批评家的话语实践显得不够自洽 , 又可以是有生产性的——现实感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中生成 , 批评家继续自我完善、批评话语真正发挥现实效力的契机也得以形成 。
(李德南 , 现为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青年评论家、专业作家 , 兼任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广东省首届签约评论家、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等 。 著有《为思想寻找词语》《共鸣与回响》《有风自南》《途中之镜》等 。 )
编辑:邓洁舲
二审:刘雅
三审:陈涛、王杨
- |人生变轻的秘诀是?
- 艺术|影像里的“亲密关系”,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藏品在京展出
- 傅菲|傅菲《元灯长歌》出版:把人民当做写作灯塔,致敬万物有光的乡村
- 生活|10本好书,读懂老年
- 蜀山|魔兽世界:WLK盗贼三系开花,唯一不用干杂活的输出职业
- |在黄骅市西才元村村民李家震的手中——废品变成工艺品
- |刘姥姥来打秋风,王熙凤看破不说破,既是一种智慧也是难得的善意
- |品质高的和田玉,为啥价值都赶上房价了?它真的值得投资吗?
- 木南|“一个中国脱贫农民的告白”——木南人文艺术影像展在西安开幕
- 商洛|秦豫:隐居秦岭大山深处的“80后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