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 广东以推进历史建筑普查认定为切入点 , 深挖历史文化资源 , 去年57个县(市)实现了“县县均有历史建筑” 。 截至目前 , 广东共有4050处历史建筑 , 历史建筑总数在全国前列 。 (4月28日《南方日报》)
本文图片
(资料图)
说起激活历史文化资源 , 我们更熟悉让考古成果融入现代生活的方法 , 近几年也发展了不少此类创新实践 , 像故宫文创、《唐宫夜宴》影视节目、云游博物馆等 , 都“打通最后一公里” , 点亮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密码;却鲜少提及怎样让更多人参与其发现、发掘过程 。 诚然 , 由于专业性要求比较强 , 许多历史文化爱好者也常常对此心向往之、力不能至 。
怎样做好历史文化保护的“起步一公里” , 广东的实践带来启迪 。 其中一大亮点就是“巧借力” 。 比如向文物保护爱好者借力 。 在揭阳 , 有一定历史文化基础的文物保护爱好者 , 可以被吸收进入业余文保员队伍 , 参与日常巡视检查;再如向产权人借力 , 在潮州 , 历史建筑除了有专家推荐 , 还能产权人自荐 。 此外 , 还向新技术借力 , 如全省建立历史建筑信息展示平台 , 发布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图册 , 人人都可以打开手机参与历史建筑“掌上游” , 更能带动群众全链条参与历史文化保护 。 人人参与 , 成效可观——目前全省4050处历史建筑中 , 有3767处已设置保护标志牌 。 可以说 , 从田间地头到厂房旧址 , 处处都讲述着“老房新生”的鲜活故事 。 而正是由于广东深入开展历史建筑普查认定工作 , 才实现了历史建筑“县县有” , 让历史文化真正“活”了起来 。
唤醒历史建筑 , 本就是“给自家老房子修屋顶”的好事一桩 , 应该从始至终充分调动社会力量 。 今年 , 广东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纳入省十件民生实事任务 , 提出要支持修复一批历史建筑和不动产文物 。 近日 , 《广州市第七批历史建筑推荐名单》公布 , 拟增13处历史建筑 。 如此加强保护力度、拓展保护范围 , 也意味着广东历史文化保护有了更大的资源投入需求 。 各地各部门应当积极行动起来 , 推广经验、形成品牌特色 , 着力培育好历史文化保护的社会力量 , 全链条、多方位发力 , 持续激活历史文化资源 , 让群众在增强文化自信中更充分地享受文化发展成果 。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采访人员:刘冉冉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采访人员:王燕
【历史建筑|老房新生,让历史文化“活”起来】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胡俊
- 历史|宅家沉思| 发国难财的 定要加倍吐出来
- 问题|何彦霄评《从荷马到古希腊抒情诗》|新历史主义之前
- 历史|书籍与启蒙
- 石窟|历史揭秘-您知道中国最早的石窟,堪称中国石窟鼻祖的是哪个吗?
- |寻访山西古建筑之美——窦大夫祠?献殿
- |从永乐宫“神祇之居”,看图像、建筑与空间的意象
- |四季黄山 相约春天|历史的千锤百炼,造就了徽墨的文化底色
- 欧洲_历史|不喜欢洗澡的欧洲古人,为了克服臭味,研发了遮丑的高跟鞋和香水
- |沧州历史名人-许道宁
- 建筑工地|陕西华县某建筑工地,挖出“地下钱庄”,专家:全都属于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