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之争
在中国诗学史上 , 唐宋诗之争是一个重大议题 , 钱锺书先生的《谈艺录》里 , 开篇第一章就是“诗分唐宋” 。 唐诗多是风人之诗 , 宋诗多是文人之诗 。 南宋诗人兼诗论家刘克庄认为:“以情性礼义为本 , 以鸟兽草木为料 , 风人之诗也 。 以书为本 , 以事为料 , 文人之诗也 。 ”风人之诗讲求的是即景书情 , 语句流美 , 容易上口 , 对诗人的天赋要求很高 , 亦即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所说的“诗有别才” 。 而文人之诗则内敛深沉 , 语句可以不漂亮 , 但意思九曲八转 , 极尽迂回之能事 , 这就要求作者必须要多读书 , 胸中包罗各种典故 , 方可下笔 。
从风人之诗的角度看 , 诗的确如鲁迅所说的 , 已经被唐人写尽了 。 但从文人之诗的角度看 , 诗却永远不会有被写尽的时日 。 宋诗有着丝毫不逊于唐诗的价值 , 也正因为实现了从风人之诗到文人之诗的转变 , 它是在唐诗的百尺竿头上 , 更进了一步 。
【诗歌|神韵、格调、性灵、肌理宗唐宗宋?】明代公安派首领袁宏道曰
“
“初、盛、中、晚自有诗也 , 不必初盛也;李、杜、王、岑、钱、刘 , 下迨元、白、卢、郑 , 各自有诗也 , 不必李、杜也 。 赵宋亦然 。 然则古何必高 , 今何必卑哉!”
”
象这样打通初盛中晚乃至唐宋分界 , 来论述诗歌的流变 , 显然是对“诗必盛唐”观点的一大突破 。
宗唐宗宋?
王士禛及其“神韵说”(宗唐)
1 , 清初诗人王士禛提出的诗歌创作理论 。
2 , 所谓“神韵” , 指的是唐人诗作中那种自然超妙、含蓄隽永的情味 , 耐人咀嚼而又难以实指 。
3 , “神韵说”源于司空图的“诗味”和严羽的“兴趣” 。
沈德潜及其“格调说”(宗唐)
1 , 清乾隆时代诗人沈德潜提出的诗歌创作理论 。
2 , 沈德潜是格调论的集大成者 , 他企图把格调与“诗教”贯通起来 , 因此所谓“格调说” , 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 。
3 , “格调说”将封建诗教与唐诗的艺术格调捏合在一起 , 实际上割裂了唐诗的艺术表现与诗人内在情感之间的联系 。 所以沈德潜本人的诗歌大多平庸无奇 。
袁枚、赵翼与“性灵派”
1 , 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的文学主张 , 是晚明公安派思想的重振和延续 。
2 , 袁枚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 。 在文学史观上 , “性灵诗派”主张文学进化论 , 具有反传统、破偶像、反摹拟、求创新的特点 。
3 , 性灵诗派唐诗学的出现 , 可看作清中叶诗风由宗唐转向宗宋的中介 。
翁方纲及其“肌理说”(宗宋)
1 , 清乾隆时代诗人翁方纲提出的诗歌创作理论 。
2 , 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 。 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 , 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 , 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
3 , “肌理说”是一种以学问代替文学的诗歌歧路 , 非宋诗精华 , 而是其流弊 。
- 歌德|跟着苏炳添等大咖读好书 “为你打开爱与勇气、美与智慧的无限新世界”
- 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法有大改革,事关孩子中、高考命运,家长们都知道了吗?
- 茶人|中华匠人微视录(海曙篇第03期)宁波红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知名茶人杨晋良
- 疫情|知名指挥家、作曲家去世,“疫情前还收到他寄的歌谱”
- 木偶剧|看木偶剧、观皮影戏,这个“五一”来这里找回童年的快乐
- 美学|它既不优美、壮美,也不崇高,为何就是艺术?| 每日一书
- 职业病防治|引人才、促营商,襄城发展有“秘方”!
- 办公室|25个家庭办公室为高效、有组织的工作空间搁置的想法
- 看法|这本书想要寻回的,不只是被忽视、被抑制的诗意|一周新书风向标
- 社会|这本书想要寻回的,不只是被忽视、被抑制的诗意|一周新书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