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苏有朋:重返20岁( 五 )


在前经纪人宋文善的回忆中 , 小虎队时期的苏有朋承受着超越同龄少年的巨大压力 。 白天读书 , 晚上要训练 , 直到凌晨两三点才能回家 , 第二天一早六点还要照常到学校上课 。 周六日全天集中在排练 。 那样的苦 , 不是一般人能理解和承受的 。
那个时期的感受被苏有朋写进《青春的场所》:“音乐像是我的避风港” 。
出道10年的时候 , 他转型去做了演员 。 很多年后提及当时的失落 , “会觉得一个歌手没有舞台了 。 心里蛮不好受的 。 ”学生时代 , Madonna 是他英文歌的启蒙 , 陪伴了他初二转学后面对新生活 , 每天通宵念书的日子 。
后来他离开台湾 , 北上拍戏 。 拍偶像剧的前几年 , 他还曾一心一意地想过等拍完戏 , 有朝一日可以再回到舞台唱歌 。 镜头之外 , 所有等待 , 赶路 , 洗澡等碎片时间 , 他都在唱歌 。
29岁那年 , 他等来了一个在上海万人体育馆开演唱会的机会 。 他那时非常期待 , 全力争取 。 那是他“20岁以后最开心的一件事” 。 以至于等待的日子里 , “仿佛时间都变慢了” 。 为了演唱会造型 , 吃了一个多月的白水煮蛋 , 饿到味觉都消失了 。 演唱会当天 , 上海体育馆涌进了一万八千多名歌迷 , 吴奇隆 , 陈志朋都来了 。 妈妈和弟弟也来了 , “他们坐在第一排” 。 [8]
《天赐的声音》节目里来了各种各样会唱歌和不会唱歌的人 , 有的眼里写满野心 , 有的只是来上个通告 。
歌曲《保留》舞台造型
对于苏有朋来说 , 这是一次非常好的出新作品的机会 , 有完整的创作时间 , 专业的制作班底和确定的排期 。 他担任了自己很多作品的艺术总监 , 每一期都在争取和选择中寻找合适的搭档 , 挑战风格不一样的作品 。 和去年在腾讯视频《创造营2022》做导师一样 , 他再次为了一档综艺 , 付出了远超通告单的工作时间 。
他的社交账号经常显示出反复编辑的痕迹 , 曲目发布期间 , 他是唯一一个把每一首歌包括词曲原作者、改编、制作、和声等所有创作者都完整写进去的人 。
作品是台前幕后团队协作的产物 。
13年前 , 他真的很想出那张专辑 。 那时候他为每一首歌 , 编曲、合声等各种细节多方协调排期 , 付出了大量时间 , 有时还要刷脸求朋友帮忙 。 那年第一次演话剧被批评 , 他没替自己说什么 , 但为身后的主创团队阐述了更多幕后的想法和考量 。
只是当时他的声音 , 没有多少人能够听到 。
06
巧合是一个圆
苏有朋第一部导演作品《左耳》的原著故事和电影开场 , 是从女主角左耳听力不好开始的 。
在他的生活中 , 第一个带他入行的经纪人宋文善 , 也有一个只有熟人知道的小秘密:自幼左耳因疾失聪 , 每次在和人讲话时 , 都习惯倾右半身将右耳向着对方专心倾听 。
三十年前 , 十五岁半的苏有朋第一次加入小虎队 , 宋文善只跟他提过一次 。 之后的三十多年里 , 苏有朋每次和经纪人说话时 , 都会主动靠近他右耳以方便他听到 。 [7]
《左耳》电影拍摄的时候 , 距离小说出版已经过去了10年 。 最早的那批书迷长大了 。
饶雪漫的作品属于那种你小时候可能读过 , 但长大以后又不一定愿意承认的那种 。 因为大人常会对“左耳听不见”这种玛丽苏设定 , 产生怀疑 。
但苏有朋信了 。 一个导演 , 只有相信那个故事 , 才会愿意用视听语言把它呈现出来 。
2022年底 , 苏有朋和阿雅为了录《奇遇人生》飞澳洲 , 他们在候机间隙也聊起拍电影 。 “重新转换跑道 , 要得到认同 , 都超辛苦的 。 ”阿雅追问 , 那时候最困难的部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