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人文|寻根问祖碾台李( 二 )



碾台李的由来
根据现泊里镇后草场村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李氏家谱》记载 , 碾台李的由来是这样的:明洪武初年 , 山东等地因战乱和瘟疫 , 民生凋敝、人口锐减 , 朝廷急从山西、江浙、云贵等地大量迁民前往 , 吾祖李中遂从江苏六合东关粪堆里迁来诸城南乡(现青岛西海岸新区西南部) 。 因兄弟分离时将一碾台分之作为日后相见信物 , 曰碾台李 。
另据老人们的传说 , 吾祖李中、李庸、李孝、李悌共兄弟四人 , 籍居江宁府六合县东关粪堆里(也说当禄村) 。 根据朝廷颁布的迁民规定 , 兄弟四人须有两人在迁民之列 , 为便于子孙日后相认 , 将碾台一破为四 , 四人各持一块 。 长祖中、次祖庸踏上了迁居山东之路 , 三祖孝、四祖悌则留居当地 。 中、庸二祖先落脚于诸城南乡 , 后庸祖迁至五莲毛庄 。 其后世子孙又分迁于日照、莒南等地 , 皆被称为碾台李 。
五莲潮河一带的老人则是这样讲述的:我李氏家族为巨族也 , 先祖从军驻守云南贵州乌撒卫(也说小云南 , 明朝设18省 , 没有贵州 , 当时贵州隶属于云南) 。 明洪武年间内迁 , 行至江苏六合分家时 , 弟兄四人各持四分之一碾台 , 以作为后代相认的信物 , 一居于日照黄山前 , 一居于诸城盛水寺 , 一居于大毛庄 , 另一先祖 , 族人说不清去向 。 曰:碾台李 。
始居诸城南乡后河的李姓 , 居址曾有碾台一角 , 在族庙中用红绸包裹供放 , 至1936年犹存 。 另传说五莲大茅庄(毛庄)村李姓的半块碾台仍在 , 但被埋在一郭姓房宅地基中 。
据清顺治十七年日照《李氏族谱序》记载:始祖李中 , 卒于洪武八年 , 葬于中黄山前西南 。 而诸城南乡后河一带《李氏家乘》则记载 , 李中祖卒葬于黄山东南双棒石西南 , 至今双棒石尚存 。
从老家泊里镇后草场村《李氏家谱》、海青后河一带《李氏家乘》、日照清顺治十七年《李氏族谱序》中 , 不但可以看出碾台李的由来 , 也能比较详细地了解到碾台李在近六百年历史长河中的漂泊迁徙脉络 。
从现存的家谱中找寻 , 我支是碾台李四兄弟中的李中之后 , 除李中祖外 , 从二世祖至四世祖名讳全部失记 , 五世祖开始就记载比较详细 , 其中有记载:十世祖有才 , 比较富有 。 据海青后河专为九世祖三仕公建立的天齐庙碑文记载 , 十世祖有才 , 为建庙堂和学校曾捐出20亩土地 。 次支李庸后 , 由潮河谱系记载 , 并较为详细 。

家训及世系字辈
拂去历史的尘埃 , 翻开老旧的家谱 , 先辈们的躯壳早已融进泥土 , 只有一个个并不耀眼的名字 , 还留在那片发黄的宣纸上 。
家谱展示了中华文明的传承脉络 , 家谱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家训和世系字辈排列 。 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 。 好的家训对子孙个人的教养、原则 , 都有着和国法一样重要的启迪约束作用 。
同样 , 世系字辈的规定和排序是家族血缘传承的直接表述 。 一般都是由家族内德高望重且有学问的人经过仔细斟酌确定 , 多是吉利、健康、向上的字句 , 朗朗上口 。 世系字辈是族谱的核心内容 , 也是家族世代繁衍的重要依据 , 将家族世代相传的血缘关系以图表方式排列下来 , 将世世代代联结起来 , 成为瓜瓞绵绵的家族历史延续 。
不知是祖宗原有 , 还是三十年前那次修谱加立 , 后草场村李氏家谱中的家训被排在了首页 , 共十六字:勤勉固本、忠孝传家、崇尚德品、善行天下 。 看来先祖们并没有期望后代子孙能够做出建功立业、扬名天下的大事 , 而是把勤俭、忠孝、立德、行善作为教化后辈的信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