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晓频|黄蜀芹的《孽债》,为何难以复制?( 二 )


也因此 , 即便抛开原著作者叶辛赋予给这个故事的时代底色后 , 总导演黄蜀芹的作品风格 , 也让《孽债》成为了纪录上世纪90年代初期 , 上海城市风貌的重要影像资料 。 通过剧中弄堂里的亭子间、棚户区到高级公寓、花园洋房的居住环境的展示 , 《孽债》也向当代观众系统地描绘出了当时上海各个阶层所处的生活景象 。 甚至时至今日再
回头 , 当下的我们又得到了多少改善呢?
尽管当时也有相关言论批判《孽债》是祥林嫂式一遍遍地揭开伤疤给大家看 , 是在卖惨 , 没有做到坚韧且有力量的脊梁式的表达 。 但就像《画魂》《人·鬼·情》想要传达的理念一样 , 黄蜀芹在《孽债》中仍是把所有的角色都放在了“TA是一个人”的角度来阐释 , 没有设立男性是评价标准里的坐标 , 所以在这部剧中 , 所有的女性角色都是耐人寻味的 。
比如严晓频饰演的梅云清、李颖饰演的卢姑姑 , 以及通过《十六岁的花季》走红的池华琼 , 她所饰演的角色就涉及到了“伪骨科”的概念 , 因为她找的对象就继母的儿子——五个来上海找父母的云南孩子之一的盛天华 , 还有盛天华妈妈和他继父的开放式婚姻关系等 ,
这种随着经济蓬勃发展带来的观念上的冲击 , 对当时的观众来说无疑是巨大的 。
因为这些设定就是在挑战血缘关系的纯粹性 , 也在试图突破当下婚姻制度的基本框架 , 对于相对保守的东方人来说 , 这无疑是新奇却充满禁忌色彩的 。
严晓频|黄蜀芹的《孽债》,为何难以复制?
文章图片

《孽债》为何难以复制?
《孽债》带给观众最大的思考 , 或者说是人性的拷问吧 , 就是这些来认亲的孩子所
期盼的父母 ,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 他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像陌生人一样 , 唯一的差别就是有没有血缘关系 。
五个孩子中 , 唯一留在上海的梁思凡 , 是云南文化的一种展现 ,
他的结局虽然是留在上海 , 但却是以双腿瘫痪的模样 , 让人唏嘘 。
未满15岁的沈美霞是五个来上海寻亲的孩子中 , 年纪最小的 , 也是唯一的女孩 。
柔弱无依的她在磅礴大雨夜的离家出走 , 迅速击中了观众的心 。
作为家庭伦理剧 , 《孽债》提供的样本相当丰足 , 五个孩子的背后可以分离出十个家庭样本 , 从边陲落后之地到繁华都市 , 从文化差异到阶层参差 , 从已婚的、未婚的到开放式的、传统式的…几乎涵盖了绝大部分文明社会里的婚姻关系模式 。 如果再往上走 , 那就是东方社会无法分离的家族关系 。 但
这部只有20集 , 每集单时长不超过43分钟的电视连续剧 , 直接就把困扰了中国人、或者是亚洲人的血缘关系的终极命题讲了个透彻——“家庭关系是人最原始的社会关系” , 独立的个体在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之前 , TA所能仰仗和依靠的就是家庭关系带来的满足 。
可是说白了 , 血缘关系带来的所谓的爱的幻觉 , 其实就是一种魔法 。 毕竟对于这五个孩子的知青父母而言 , 孩子们的到来就是这些中年人曾经被时代抛弃过的证明 , 是自己苦难的过去的活体记忆 。 所以他们的情感是复杂的 , 在对待自己的骨血至亲时 , 就不仅仅是血缘关系的讨论了 。 剧中的五个孩子和他们的父母都是被时代伤痕困住的人 , 也是上海在1962年实现户籍管理制度后带来的优越感 , 让那些上过山下过乡的知青们在被时代拣选时 , 执意要做出最符合自己利益选择的唯一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