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拍不出经典的电影「如今中国影视剧为何再难出经典之作毛主席已给出了答案」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影视行业也在改革开放后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无论是影视片的数量,还是规模、技术上的进步都是有目共睹的 。但大家在观看这些影视作品时,却也着一种清晰的认知——那就是其中能够称得上经典之作的作品如凤毛麟角一般,十分稀少 。
当然,对于这种说法有些影视剧导演是并不认同的,尤其是对于他本人执导的作品 , 他认为是群众缺少鉴别能力,不识货;为此甚至还上过热搜 。可明白人都知道,这显然不是问题的本源所在 。

为什么中国拍不出经典的电影「如今中国影视剧为何再难出经典之作毛主席已给出了答案」

文章插图
而一部作品之所以能够被称得上“经典”,无外乎其能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也只有经得住时间、群众的考验,才能称得上经典之作 。一如86版《西游记》、《红楼梦》、《亮剑》、《大明王朝1566》、《让子弹飞》等 。
在这些经典影视剧中,人们总能一改“薄情”的特点 。即便是在它们播出后的几年、十几年后提起来也仍是回味无穷 。剧中的一些经典的台词或者章节,无论是高雅还是粗鄙,甚至于都成为了标签一般的存在 。
一如《亮剑》中李云龙的一句:“二营长,你他X的意大利炮呢?给老子拉上来 。”但是这样一句看似粗鄙的脏话,却将李云龙的决绝、果断的人物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
又如《大明王朝1566》里,谈及“改稻为桑”、“毁堤淹田”,谈及嘉靖帝在面对海瑞奏疏后给出的“黄河、长江论”——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 , 也只能不能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 。不仅让人醍醐灌顶,更“可怕”的是让人总能在身边发现其中的实例 , 仿佛这就是放逐四方而皆准的至理名言 。
……
那么为何现今的影视剧,各种体裁层出不穷,却很难出经典之作呢?关于这一点,在文化创作中毛主席便曾给出过答案,可谓是一针见血 。
为什么中国拍不出经典的电影「如今中国影视剧为何再难出经典之作毛主席已给出了答案」

文章插图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话毛主席毋庸赘述,除却了治国上的经天纬地之才外,在文化思想上他老人家也是巨擘般的存在 。而《毛选》作为一套收录了毛主席在各个时期重要著作的作品,可以说是他思想的集中体现 。
在其中的第三卷中,便收录了毛主席在1942年5月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当时,我党在延安开展了整风运动,并通过整风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而且也确立了实事求是的路线 。
而在这次座谈会上 , 对于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毛主席提到:
许多文艺工作者由于自己脱离群众、生活空虚 , 当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但显得语言无味,而且里面常常夹着一些生造出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 。
在这段话中,毛主席可以说毫不客气地点出了一些作品为什么会让观众觉得假大空,为何会让观众觉得索然无味的根源,其根本原因就是“假”,就是臆造了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 。
《谈判官》里的黄子韬,一个父亲被气晕 , 家族企业被卖,自己连饭也吃不起的落魄之人,可我们从剧中看到的是他却能戴二十万的手表 , 精致的像是在拍写真 。
为什么中国拍不出经典的电影「如今中国影视剧为何再难出经典之作毛主席已给出了答案」

文章插图
《欢乐颂》里的樊胜美,作为一个被父母、兄长吸血出身贫寒的姑娘,赚的钱都给了家里,可就这样一个本该赚取观众无数眼泪的角色,打扮的精致、穿着华丽,单一个包包都动辄数万 。
这些在影视剧中的“落拓之人”,显然都不是我们普罗大众认知中的“落拓” 。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可这分明是在暗戳戳的侮辱我们观众的智商,满眼里透着一个大大的假字 。而一个更为戏谑的现象除了影视剧中的“假穷人”外 , 还有剧情的“造假” 。一些古装剧中,并不在意服化道,并不在意历史,请来流量小生,衬上皇帝、将军的名头,便可以毫无质量地一路开挂;穿越剧中更是如此,动辄就是数理化全才 , 吊打朝代的狂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