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晋江五店市石狮子
大概是因为中国历史上百姓无有“狮患”所绕 , 身为百兽之王的狮子在民间的好感度甚高 , 百姓将其视为吉祥与威武的象征 , 塑造狮形以示威武 , 并且认为狮子的形象能够驱魔赶邪 , 这一情感寄托令中华狮文化有别于异域狮文化的民族特色 , 使得狮子开始与中国的传统灵兽龙、凤、麒麟并驾齐驱 , 在中国民间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
本文图片
西街裴巷路边小石狮
石狮子崇拜 , 在泉州十分普遍 , 街头巷尾、庙口村头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石狮子造像 , 现代建筑也喜欢沿用石狮雕塑作为装饰 。 泉州文史前辈陈泗东先生在其著作《幸园笔耕录》中将泉州的石狮子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守门狮” , 必定是一对两只 , 一雌一雄 , 其中一狮头左顾 , 另一狮则右盼;另一类为“风狮” , 只有一只 , 张口 , 头部向前直看 , 并不左右顾 , 且刻有雄性生殖器 。 譬如泉州提督衙前 , 即威远楼前的狮子 , 就起镇压作用 , 镇全城之风水 , 保全城之平安 。
石狮
从地理标识到文化符号
谈论“福狮”文化 , 不得不提及福建泉州石狮市 , 它是中国唯一以“狮”命名的省辖县级市 。 石狮地名的由来 , 恰好为这座城市“为狮文化代言”作了完美的诠释 。
泉州最早的石狮子 , 当属石狮市馆顶街的石狮雕像 。 据传 , 馆顶街是一条通往泉州的“官路” , 道旁始建于隋朝的凤里庵 , 庵前有一石亭 , 亭内蹲坐一尊雄狮 , 故名“石狮亭” 。 这尊雄狮形态自然、粗犷 , 狮头高昂 , 双眼正视 , 左足挺立 , 右脚踩球 , 后身蹲坐 , 显得既威武又可爱 。 人们在石狮亭旁设摊卖茶水 , 过往的行人在此相约聚会 , 从事商业活动 , 逐渐形成石狮的雏形 。
本文图片
石狮凤里庵前的石狮子(郭小青 摄)
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介绍 , 隋唐以来 , 石狮人离乡出行 , 常常约定在凤里庵“石狮”这个地方会合 。 久而久之 , “石狮”演化成为一个彼此信守约定的代名词 , 固化成地名 。 “石狮”迎福纳祥的美好愿景、威武奋发的进取精神和诚实守信的人文气质 , 成为石狮人最贴切的情感写照 。
在石狮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某年 , 有倭寇从石狮永宁登陆 , 烧杀抢掠 , 百姓纷纷逃难 。 在凤里庵这个地方 , 一位年轻人将自制的土炮架在凤里庵前的石狮子上 , 打退了倭寇 , 人们认为其中有石狮显灵的功劳 , 于是为它披红挂彩 , 并将这尊石狮子视为石狮发祥的圣物 。
“石狮这个地方 , 对狮文化特别有发言权 。 石狮作为地名 , 不仅仅是地理标识 , 还是个文化符号 。 如果说迎福纳祥、祈求平安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景;那么 , 狮文化所象征的威武奋发的进取精神和诚实守信的人文气质更是闽南人内心深层次的追求 。 石狮以‘狮’名城 , 既取其祥瑞之形态 , 又契合其王者风范及勇往直前的人文精神 , 可谓形神兼备 , 超凡脱俗 。 ” 李国宏认为 , 近代以来 , 石狮作为闽南侨乡 , 是著名的商贸文化中心 ,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 勇立潮头的石狮人 , 是“晋江经验”的实践者 , 也是福建人民锐意创新、改革争先的缩影和见证 。 “每一个奋发有为的石狮人都是石狮精神的代言人 。 石狮人特别喜欢把‘咱石狮人’挂在嘴边 , 一提起石狮的发展与变化 , 一种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 ”
- |“五一”,这些很顶的书店,泡吗?
- 职业教育|广州某寺庙“工资单”走红,掀开了这个社会病态的遮羞布
- |《风起陇西》:这部三国“谍战”,在历史的缝隙里涤荡出人的忠义
- 家乡|最美家乡推荐官之“最美校园”|湘潭县花石镇龙口中学:在春日里拔节生长
- |“123”还是“一二三”?快来get数字的正确用法
- 陈曦|天才却不懂“人情世故”,王鸥这样在职场真的吃得开?
- |古今斋第三届“文心广照”书画名家百扇展庆“五一”
- |“咚”的一声闷响,中江村民挖出元代文物
- |东亚文化与城市发展研讨会如期举行 中日韩专家聚力“济南年”
- |书画联盟丨探究瀕臨失傳之畫種“沒骨水墨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