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唐山4月30日电(施疑 白云水)“穆氏桂英开言道 , 大人座上听其详 。 自从北国萧后反 , 烟尘滚滚动刀枪……”4月30日 , 河北唐山丰润区车轴山小庄子村 , 81岁的张雅君老人和外孙女魏丽坤 , 一手握脖签、一手握手签操纵着影人 , 二女儿徐艳梅演唱 , 祖孙三代在自家院里表演起皮影戏《穆桂英挂帅》 。
英姿飒爽的“穆桂英”影人 , 出自张雅君之手 。 当日 , 表演过后 , 鬓发花白的张雅君戴着老花镜 , 伏在老屋窗前的小炕桌上 , 手握刻刀 , 全神贯注地雕刻驴皮影作品 。
文章图片
皮影雕刻艺人张雅君在雕刻皮影 。
2006年 , 唐山皮影戏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 作为唐山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 , 张雅君的影人已经刻了60年 。
“一口述说千古事 , 双手对舞百万兵” 。 唐山皮影戏初创于明代末期 , 20世纪前活跃在冀东农村 , 清末民国初年开始盛行于沈阳、长春、唐山等城市 , 民间小影班比比皆是 。
张雅君的丈夫徐树明拉得一手好四胡 , 也经常和唱腔高亢圆润的大哥一起参加皮影戏演出 。 “那时村里唱一场皮影比现在明星演唱会还热闹 , 他们哥俩也成了当地的明星 。 ”张雅君笑称丈夫有很多“粉丝” 。
上世纪六十年代 , 徐树明想把样板戏改编成皮影版 , 就试着将阿庆嫂、杨子荣、喜儿等人物形象雕刻成皮影 。 没想到 , 妻子张雅君凭借幼年跟父亲学的绘画功底 , 无论画样子还是雕工都超越了他 。 后来 , 张雅君还拜唐山地区皮影雕刻艺术家刘继成为师 。 拓样雕刻、着色涂油、拼钉装杆 , 从此 , 一张皮影凝结了她半生芳华 。
文章图片
张雅君(右)在传授徒弟皮影雕刻技艺。朱大勇摄
“老式皮影一般都是上窄下宽的梯形 , 人物上下身各一件大袍 , 老旧古板 。 我觉得影人雕刻可以体现人体线条美 , 尤其是旦角 。 ”在长期学习和制作中 , 张雅君对传统皮影进行了创新改良 , 她让影人穿上更符合古人穿衣习惯的小袄、裙子、腰带 , 雕刻出胸部、腰身、双腿的曲线 , 而且每个人物形象都根据性格有所变化 , 让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
屋内墙上 , “王昭君”丰容靓饰 , 一袭火红色貂皮大氅 , 外翻白色狐狸毛衣襟 。 张雅君用细如发丝的镂空技法 , 让绒毛丝丝毕现 , 更加精美 。 她雕刻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白蛇传》《小康路上》等系列影人 , 被用来拍摄皮影电影在海内外展演 。 随着唐山皮影戏走出国门 , 受到海外观众的青睐 , 张雅君的很多作品也作为文创产品远销国外 。
翻开这本《唐山皮影雕刻工艺概述》 , 生旦净末丑各种行当 , 兵器、车马、座椅、假山、云彩等道具应有尽有 , 几乎囊括了唐山皮影雕刻的所有图样 。 “这是我们两口子跟别人合著的 , 我负责绘制 。 把实践总结整理成理论 , 便于皮影雕刻技艺的传承 。 ”张雅君说 。
在张雅君夫妇的影响下 , 皮影成了全家人的挚爱 。 大女儿徐艳双爱唱影 , 二女儿徐艳梅开办皮影剧团 , 儿子徐艳光更是能拉会唱还善雕刻的“全活” 。 还有不少“粉丝”慕名前来拜师学艺 , 张雅君总是倾囊相授 , 还经常到学校手把手教青少年雕刻皮影 。
- 孝义|孝义税务:税惠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行稳致远
- |安康市初级中学举办“传承中华经典,赓续红色血脉”歌唱及诵读比赛
- |非遗传承!涿州六旬老人数十年如一日,只为做好这件事!
- |湖北襄阳出台条例保护非遗资源 扶持传承人
- 古代|诵读经典、传承文化 四川师大附中外国语学校举行朗诵比赛
- |传承天美花鸟的精神|杨鹏辉
- 匠心||六代人初心不改 制笙手艺得传承
- |第三十八届兰亭书法节开幕 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瑰宝
- 传承|第三十八届兰亭书法节开幕 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瑰宝
- |传承红色基因,洪江区红色文化研究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