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国有博物馆|疫情之下非国有博物馆如何运营和生存?对话上海网红馆长( 二 )


其它国家走的也是这条路 , 把玻璃制造业转移出去之后 , 从玻璃工业朝玻璃艺术方向转化 。 大概十年前 , 我去德国 , 在靠近捷克的地方有一家玻璃博物馆 , 它和美国玻璃艺术有合作 , 那个区域过去也是德国玻璃工业重要的生产基地 , 慢慢地也转化成为玻璃艺术和玻璃文化的平台 。
南都:国内玻璃艺术的发展情况怎么样?
张琳:目前国内更多的是在大专院校的美术学院 , 大概有二十几所大学有玻璃艺术的专业和玻璃工作室 。 上海大学大概是国内第一个引进玻璃工作室的大学 , 到现在正好发展了二十年的时间 。
跟陶瓷一样 , 玻璃工艺品和艺术品的范畴界定也很模糊 。 因为要让日常的物质材料艺术化、精神化 , 我认为是不容易的 。 这个难题不单是国内 , 国际上也存在 。 举个例子 , 捷克是玻璃的制造大国 , 每年会举行一些重大的跟玻璃有关的活动 , 但是很多作品其实还是在工艺品的范畴里 , 还是在跟日常的物性相联系 , 和艺术的精神性的可能还有一定距离 。
我认为 , 艺术化是一条漫长的路 , 不可能把本来做玻璃瓶的工厂转化为做艺术品的工厂 , 因为艺术是更个体的创作 , 工厂是集体化、讲究协作的生产模式 , 这两者很难划等号 。
南都:我注意到上海玻璃博物馆保留了原生态工厂 , 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张琳:今年是我做上海玻璃博物馆的第十一年 , 我本人对博物馆的理解也经历了一个过程 。 我们的原址是以前的上海玻璃仪器一厂 。 一开始做玻璃博物馆项目的时候需要空间 , 他们就搬到别的地方 。 后来我感觉还是更需要留下一些原来的东西 , 所以五年前又把他们请回来 , 变成作坊型的玻璃仪器加工点 。 我们跟他们有一个协议 , 就是可以让我们上海玻璃博物馆的观众去参观工厂的制作过程 。 相对的 , 我们会收取比较便宜的租金 。
非常多的参观者 , 特别是艺术家 , 都非常喜欢原生态工厂 。 因为那里代表了上海的过去 , 代表了上海玻璃博物馆的过去 。
庆祝玻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南都:您怎么理解今年国际玻璃年“庆祝玻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 共创可持续、公平和更美好的明天”的主题?
张琳: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下面专门有一个玻璃的专业委员会 , 我们上海玻璃博物馆既是ICOM的成员 , 也是玻璃专业委员会的成员 。 今年国际玻璃年的名称其实是ICOM在2021年5月18日 , 即去年世界博物馆日当天公布的 。 玻璃这种材料为什么能够得到联合国这样的认可?其实和西方人对玻璃的热爱有关 , 像我们对陶瓷的感情类似 , 他们对玻璃有文化上的情节 。 当然玻璃确实是从西方流传到东方来的 。
我认为玻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 是和人类使用玻璃的历史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 从人类发现玻璃这种材料 , 一开始可能就是装饰品 , 然后是工艺品 , 再变成日用品 , 现在是在朝艺术和科学这两个领域去发展 。 上海玻璃博物馆有一个展厅 , 专门讲从日常生活到科学前沿 , 人类和玻璃是如何密切相关的 。
南都:上海玻璃博物馆有准备哪些和国际玻璃年主题相关的展览?
张琳:我们有准备一些活动来配合 , 第一个是“玻璃百分百”展览 。 玻璃其实是一种可以100%被回收的材料 , 我们把回收玻璃的内容数据化、事实化 , 把展览做成一个和环保、低碳相结合的有教育意义的事情 , 让参观者了解到如果自己能够去做一些玻璃回收 , 对人类的环境会带来非常多的益处 。 这个展览用的砖 , 也是我们去和景德镇的陶瓷工作室合作 , 把我们的碎玻璃和他们的碎陶瓷合在一起做成的 , 这种砖将来在建筑上也可以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