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表演|过去,我们古装剧里的歌舞可不止“仙女舞”和“扑棱蛾子”( 三 )



《母仪天下》鼓上舞
两处舞蹈都是剧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剧情转折点 , 编排上可以看出参考了相应的历史典故 。 表演上虽比不上专业舞蹈演员意态舒展、收放自如 , 但凭借演员的舞蹈功底和演技的融合 , 也呈现出了赏心悦目的舞蹈 , 完成了推动剧情的作用 。
通过表演|过去,我们古装剧里的歌舞可不止“仙女舞”和“扑棱蛾子”
文章图片

《甄嬛传》惊鸿舞
古装剧舞蹈的式微 , 是伴随着传统古装剧的式微而发生的 。 网络文学IP崛起后 , 古装剧不再注重历史考证 , 而是开始天马行空的叙事 。 随着架空剧、玄幻剧、仙侠剧的逐渐增多 , 古装剧服化道全方位离地飞行 。
而随着大女主的泛滥 , 影视剧中舞蹈出现的目的变得单一 , 多是为了突出女主角的美貌与才艺 。 目的单一化 , 决定了舞蹈侧重点的偏移 。 古装剧中的舞蹈更加形式化 , 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 更别提还原古典舞的魅力 。
通过表演|过去,我们古装剧里的歌舞可不止“仙女舞”和“扑棱蛾子”
文章图片

《倾世皇妃》凤舞九天
这种剧中人如痴如醉 , 观众摸不着头脑的舞蹈在古装剧中一度盛行 。 让观众印象深刻的 , 大多是于正剧 。 例如《山河恋》《王的女人》中几乎原样复刻的黑衣“尬舞” , 不仅与历史背景毫不相关 , 也几乎与美无缘 。
通过表演|过去,我们古装剧里的歌舞可不止“仙女舞”和“扑棱蛾子”
文章图片

《山河恋》
近年来 , 随着观众对于影视剧的审美要求逐渐提高 , 古装剧也从猎奇探索回归古典审美 , 开始注重对于历史的考证和美感的把握 。 但这种“审美升级”是表面的 , 更像是一种“审美煽情” 。
例如《长安十二时辰》以精致考究的服化道闻名 , 其中一段《短歌行》的舞蹈从演员、舞台、道具到台下观众都极尽复原历史 , 美不胜收 。 但真正的舞蹈 , 也仅仅是摆几个动作 , 谈不上太多的编排和专业度 。
通过表演|过去,我们古装剧里的歌舞可不止“仙女舞”和“扑棱蛾子”
文章图片

《长安十二时辰》短歌行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 , 过去影视剧中常有“舞替”之争 , 观众们热衷于分辨剧中的高难度舞蹈动作是否为演员本人所做 。 有的人盛赞亲自上阵跳舞、全程无替身的演员 , 也有人认为高难度动作让舞替完成是对品质的保证 。
为何如今少有这些争论了?因为连观众也看得出来 , 如今古装剧中的舞蹈大多不需要替身了 。
诸多古装剧中的舞蹈 , 不同背景、不同人设之间的舞蹈动作设计几乎毫无差别 。 动作编排上是花手、旋转、定格三连 , 服装要衣袂飘飘 , 拍摄上是脸部特写、局部动作和大全景的结合 。 例如《三千鸦杀》《风起霓裳》《骊歌行》等剧中被一些观众称赞“绝美”的舞蹈片段 , 都是此类 。
通过表演|过去,我们古装剧里的歌舞可不止“仙女舞”和“扑棱蛾子”
文章图片

通过表演|过去,我们古装剧里的歌舞可不止“仙女舞”和“扑棱蛾子”
文章图片

在观众眼中 , 这已经是古装剧中赏心悦目的画面了 , 但这距离专业编排 , 体现历史风韵 , 刻画人物内心的古典舞仍然有很长的距离 。 造成差距的原因 , 想必并非请不到专业的编舞和演员 , 而是主创们觉得没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