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越有钱越买书,卖书的却没钱赚?”早在古罗马就是这样了( 五 )


尽管普鲁登修斯的本意是控诉迫害基督徒的罪行 , 但凶残的故事中也透露出学校生活的阴暗面 。 另一位伊斯帕尼亚人昆体良于1世纪中叶出生在加拉古里斯——现在的卡拉霍拉 , 是最早质疑残暴教育手段的作家之一 。 他在《演讲的原则》中指出:学习愿望只取决于个人意愿 , “不应包含外在暴力” 。 他反对学校施行侮辱性惩罚 , 说“那些做法仅适用于奴隶” , 可见其人道主义思想也存在例外和欠缺 。 他写道: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恐惧、痛苦、羞耻 , 自惭形秽到童年幸福感消失殆尽的程度 。 他这么写也许是想到了自己挨打挨骂的童年 。 因此 , 他还写道 , 在童年时期 , 孩子很脆弱 。 他们没有自我保护能力 , 此时谁都不应该拥有无限的权利 , 去凌驾于他们之上 。
卡西安令人发指的故事似乎在告诉我们 , 体罚从未在古罗马教室中消失 , 但我们也能在凄风冷雨的大背景下找到温暖明亮的地带 。 公元后不久 , 仁爱教育、寓教于乐的捍卫者出现了 。 他们更希望以奖代罚 , 努力唤醒孩子的求知欲 。 我们知道有些老师开始为学生制作教学玩具;为了奖励学生刚开口发出的磕磕巴巴的拼读 , 学生学什么字母 , 老师就给他们吃什么字母形状的点心和饼干 。 看到如此宽容的场面 , 恪守老规矩的人立马跳了出来 。 佩特罗尼乌斯的作品《萨蒂利孔》中的一个人物就对当年1世纪尼禄统治时期腐化、温和的做法大肆抨击 , 并预言道:您等着瞧!如果孩子们边学边玩 , 那么罗马就要走下坡路 。 看来新式学校和旧式学校之争自古有之 。
作者|[西班牙] 伊莲内·巴列霍
摘编|李永博
导语校对|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