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张震:14岁开始拍戏,成名后经济仍不宽裕 入行三十年坚持一两年接一部戏( 四 )


在电影中 , 他们是不相信世界会改变的小明和改变了两人命运的小四 。 电影杀青后 , 两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 很少再见面 。
电影真正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 。 杨静怡淡出公众视野 , 回到美读书、结婚生子、从事会计职业 , 但留下了中国电影史上一个经典的角色 。 张震从影至今 , 小四一直跟着他 , 然后是罗小虎、吴清源、一线天、田季安……这些角色成为他的一部分 。 在那一天 , 张震去纽约做活动 , 两人又相见了 。
采访中提起这件事 , 张震便微笑起来:“我们这几年都会联络 。 ”他接着讲起 , 他们仍保持着每年一两次的邮件往来 。 每隔几年 , 赶上杨静怡回到亚洲 , 有机会还是会碰面 。
张震是怀旧的人 。 不拍戏的日子 , 他在台北喜欢去固定的小店 。 要吃饭 , 也选那些从小吃到大的餐厅 。 这么多年过去 , 口味早就变了 , 但他还是坚持光顾 , “吃的是一种情怀 。 ”
他常沉湎于旧人旧事 。 从14岁从影到现在 , 人生被一部接着一部的电影切割 。 加入一个剧组 , 几个月后各奔东西 , 下次见面不知是哪年 。 电影一部部散场 , 曾经的相聚就成了往事引人怀念 。
西装外套 裤子均为 Emporio Armani 衬衫 Ermenegildo Zegna
导演陆川与张震合作过电影《王的盛宴》 。 4年前 , 他在接受《智族 GQ》采访时 , 谈起张震结婚时 , 他去台北参加婚礼 。 那天 , 他带着一份礼物——一个中国艺术家做的、六七十厘米高的艺术雕塑 。 到了现场 , 他发现内地及港澳台地区的电影人几乎都到齐了 , “现场恨不得有4万人” 。 他把雕塑放在现场 , 想着它不会引起注意 , 便转身离开 。
两年后 , 他也要结婚了 , 当天收到张震发来的一段视频 , 里面提起了那个雕塑 , 以及它的名字——“一定要幸福 。 ”几天后 , 张震又给他寄来一件礼物:一台老式的国外胶片相机 。 作为朋友 , 他懂了张震的心意:那是鼓励他把电影认真拍下去 。
采访的前一天 , 张震见到了《卧虎藏龙》剧组里的一位香港收音师 。 他们是多年的朋友了 , 一见面就念叨起当初一起工作的同事们 , 上次聚会还是在四五年前 。
那时候 , 张震年纪轻 , 在现场没有安全感 , 就总和收音师聊天 , 收了工也一起去吃消夜 。 一次在片场 , 收音师对他说 , 你不要再过来跟我聊天了 。 张震问 , 为什么?对方说 , 收工后聊天没关系 , 但在片场 , 你要有专注工作的状态 。 这句提醒 , 张震一直记得 , 现在想来 , 仍觉得“他帮了我很多” 。
张震在片场成长 , 跟随不同导师学习一种职业的技能和精神 。 剧组高强度的人际相处 , 让他收获朋友 , 收获深刻的感情 。 电影选择了他 , 更塑造了他 。
格纹西装外套 针织背心 条纹衬衫 均为 Gucci
【经济|张震:14岁开始拍戏,成名后经济仍不宽裕 入行三十年坚持一两年接一部戏】采访只剩下最后的10分钟 , 话题又谈回入行之初:在拍《爱神》爱上表演之前 , 是什么支撑着张震 , 把他留在了电影界?
“其实我跟一些早期拍戏的朋友 , 感情都蛮好的 , 蛮根深蒂固的 。 ”他又微笑起来 , 说着电影最初吸引他的 , 是剧组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 每个人都为拍出好的电影而共同努力 。 对电影的情感 , 也成了维系彼此间情感的纽带 。 “大家都有很共通的一个点 , 就是对电影的热情 , 也是因为有那个热情 , 大家才会一直都在做这个行业 。 ”
本文刊载于《智族 GQ》2022年5月刊
摄影:许闯 创意总监:Vicson Gueva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