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都要“申遗”了,还不上9分?

有的电影像碳酸水 , 拉环后的第一口最解渴 , 但过会儿也就没气了 。
有的电影像白酒 , 初品有些呛喉 , 但存着存着就成了陈年佳酿 。
《让子弹飞》 , 是后者 。
让子弹飞海报
按照当下流行 , 下文就亲切地略称该电影为《让》 。
不像大多电影从院线下线后就变得销声匿迹 , 这部作品自2010年上映以来 , 不时被人重新提起 。
电影里的台词非常精辟
直至近两年 , 甚至发展到“让学” , 大家呼吁要“申遗”的地步 。
所谓的“历久弥新”也不过如此了 。
《让》的魅力究竟在哪儿?多年发酵后 , 哪些地方让人们觉得越品越有味?
在“让学”如火如荼之际 , 笔者试着带大家重新解读此片 。
土匪打土豪
解读电影之前 , 需明确一件事 。
不是每部电影都值得解读 , 正如不是每种饮料都值得细品一样 。
《让》之所以让人玩味 , 只因它的导演是姜文 , 一个为了达到拍摄效果不计付出的人 。
《让子弹飞》导演姜文
拍《阳光灿烂的日子》 , 他拍了25万英尺的胶卷素材;
拍《一步之遥》 , 仅月亮特效就做了一年半;
拍《邪不压正》 , 他在云南搭了一座4万平米的北平城 。
《邪不压正》中的北平城
姜文的产量不高 , 自执导开始29年 , 只产出了6部作品 , 但在豆瓣电影的top250榜单中 , 他就有3部作品入选 , 《让》是其中之一 。
《让子弹飞》在豆瓣top250作品中排第57
姜文的作品中 , 《让》是相对好理解的一部了 。
彼时的他 , 刚刚经历过《鬼子来了》后“五年封导” , 又遭遇了《太阳照常升起》的票房失利 , 在周遭“骄傲自大、孤芳自赏”的质疑声中 , 心理层面上是有拍摄一部受到观众喜爱电影的需求的 。 《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
好理解的电影 , 意味着要矛盾外显 。
《让》的故事内核 , 就可以归纳成一个简单的矛盾:土匪打土豪的故事 。
张牧之和黄四郎在电影中经常明枪暗箭
虽然中间有很多假县长、假麻匪、假老爷的剧情设置 , 但主要矛盾是不变的 。
原著讲了一个土匪买官做县长 , 与县里豪绅对抗的故事 。 影片基本延续了这样的故事主轴 , 但是对各个角色 , 进行了更为深入独特的艺术加工 。
姜文|都要“申遗”了,还不上9分?
文章图片

姜文向来喜欢改人原著 , 而且是大篇幅地改 。
《让》这次呢 , 姜文依然我行我素 。
这样的结果是 , 与原作相比:
张牧之不止是个土匪头子 , 而是成了跟随蔡锷将军的手枪队长;
姜文饰演张牧之 , 又叫“张麻子”
黄天棒不止是个豪绅 , 而是成了留过洋、参加过革命、最终反叛了革命的黄四郎;
周润发饰演恶霸黄四郎
师爷不是那个趁县长落水身亡 , 假扮县长敛财后被张牧之除去的倒霉蛋 , 而是一个穿梭在张牧之与黄四郎之中 , 立场不坚定一心只想挣钱的马邦德;
葛优饰演老谋深算的马邦德
还有那十人十色的老二、老七、花姐、县长夫人、武举人、胡万胡千、卖凉粉的……都是《让》的二次创作 。
“站着把钱挣了”让人联想到姜文的票房复仇;“你给翻译翻译”、反复出现的鹰击长空画面 , 让人联想到姜文对教员的感情 。
《让子弹飞》中的名场面
如此操作下来 , 无论是角色还是剧情 , 《让》的表现力都要更加丰富 , 更加耐看 。 这也是《让》能被人记挂心头的核心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