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笑|被迫营业,心疼她总在假笑( 二 )



剧中的核心人物是小妹廉美贞 。 性格内向 , 在职场上吃不开 , 但也勤恳完成任务 。 永远做不到让老板满意是工作常态 。 她会在下班后找个没有熟人的咖啡店偷偷按住眼泪 , 一边加班修改 。
他们仨 , 就像现实中的你我他 。 人们喜欢这部剧 , 因为它真实:设定太写实 。 讨厌这部剧的人 , 也因为它真实:你把我的生活掏出来看 , 我从哪里获得轻松?无论你站哪边 , 都不可否认 , 它狠狠戳中当代打工人的痛点——小人物在大城市过活的难 。 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让人学会节俭 。 而节俭的本质却是 , 折损人的部分自由/自我 。 三姐弟工作在首尔市中心 , 但住在位于城郊的乡村老家 。 作为普通打工人 , 他们承担不起市中心高昂的房租 , 只好选择承担往返长达3小时的通勤时间 。 大姐廉琦贞一句叹气很扎心了:我没有傍晚呢
生活节奏跟着班车时间点走 , 每天掐点追公车赶地铁 。 下班和同事朋友聚餐 , 也要提早离席以免错过回家的末班车 。 偶尔“任性”晚回家 , 三姐弟也会在群里发讯息互通时间 。 不是报平安 , 还是为省钱 , 三人一起拼辆的士回家 。
将人吞噬的 , 还有充斥在职场里的无效社交 。 剧中反复出现的“幸福支援中心” , 就把对无效社交的讽刺拉满 。 美珍所在的部门旨在鼓励所有员工加入同好会 , 比如登山 , 阅读 , 摄影等各样兴趣社团 。 跟有同样爱好的同事在休闲时间一起做喜欢的事情 , 听起来像是件很积极向上的事对吧?但这个美其名曰“幸福支援”的部门 , 目的不在帮员工寻找幸福 。 女主美贞因为一直不愿加入同好会 , 屡屡被请喝茶 。 对方的洗脑言论里 , 赤裸裸透着资本家的对员工的算计——利用社交娱乐来遮盖员工们职场生活的无趣 , 好让他们更高效工作 。
有一次美贞终于同意去体验同好会活动 , 跟同事们去打保龄球 。 虽然做不到像其他人那样欢呼雀跃 , 但她也尽可能融入 , 在一旁笑着鼓鼓掌 。 轮到她上场 , 一个都没打中让她满脸窘迫 , 但在场压根没人注意到 , 她连尴尬都是多余的 。
社团之间大家的对话 , 也只是毫不走心的附和 。 就像部长随口问美贞一句家住哪 。 结果美贞话还没说完 , 对方被别人一喊就转身玩去了 , 也不会记得这个话茬 。 活动结束准备回家 , 部长又会随口一问:你说你住哪里?
这种场景估计很多人都倍感熟悉 , 无意义的社交 , 就在于——所有人都在说话 , 却没人真的在乎他们说的是什么 。 热闹一场 , 只有人声沸腾的闹 , 但丝毫没给人留下半点温度 。 提早从聚会走人的美贞 , 上一秒 , 带着客气的假笑面具 , 镜头一转 , 是卸下假面后 , 冷漠没表情的脸 。
社畜生活 , 扎心的是它寡淡得贫瘠 。 从身体到精神一点点抽调走人的生气 。 看到这 , 如果是惯常操作 , 这部剧应该开始提供诸如打鸡血 , 灌鸡汤等解药 。 可它并不打算这样做 。
这部剧真正打动人的 , 不仅是因为它写实地呈现了困境 。 而是它选择书写陷入重围中 , 那些并不励志的普通人——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 , 也是不被主流社会认可的人 。 这个社会崇尚竞争与积极 , 就像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一书里提道 , 它催生出一个个功绩主体 , 追求工作效率 , 沉迷于填充无聊 。 然后呢?人们生活得更幸福了吗?答案恰是相反 。 《解放日志》里就把普通人生活在这种大环境下的倦怠感 , 刻画得入木三分 。 美贞再又一次被幸福支援中心叫去谈话的时候 , 突然忍不住哭了起来 。 对方问她怎么了 , 她回答不出来原因 。 只是反复地说:我好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