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更是认为 , 金谷之会皆望尘之友也 , “季伦(石崇)之于逸少(王羲之) , 如鸱鸢之于鸿鹄” 。
「文采风流 , 映照一世」
文人雅集在唐代盛极一时 , 形式与活动内容丰富多样 , 不乏留下千古传唱的名篇 。 这和唐朝盛世风华、文星昌耀不无关系 。
唐高宗上元二年 , 洪州牧阎伯屿于重阳节在滕王阁大宴宾客 , 安排其婿吴子章作序以彰其名 。 在场众多文人假意谦让 , 年轻气盛的王勃却毫不谦让 , 一度令阎伯屿怒而离席 。
珍词绣句层见叠出的《滕王阁序》 , 既是六朝骈文之新变 , 也是唐朝骈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声 。 其骈俪藻饰、对仗工整、辞采华美 , 采用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 , 可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 达到了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 堪称“神俊无前” 。
甘露之变后 , 白居易远离朝堂 , 居于洛阳香山寺 , 自号“香山居士” 。 唐武宗会昌五年暮春三月 , 73岁的他邀约胡杲、吉旼、刘真、郑据、卢贞、张浑等几位比他年长的长者畅游山林、把酒高歌 , 写下《七老会诗》 。
是年夏天 , 白居易又组织了一次雅集 , 增加李元爽、释如满两位更为年长的人 。 白居易在“九老雅集”中写下《香山九老会诗序》 , 还请人绘制《九老图》 , 以纪念这场平均年龄高达90岁的长者集会 。
本文图片
宋代的“洛阳耆英会” , 便是文彦博与富弼、司马光等仿香山九老会的形式 , 聚集洛阳高年者共13人置酒赋诗相乐的雅会 。 司马光以楷书所作《洛阳耆英会序》和《会约》 , 堪称文化瑰宝 。
由昆山名士顾瑛召集的玉山雅集 , 是元代规模最大、举行时间最长、参加人数最多的雅集 。 大小雅集凡50多次 , “岂无歌钟乐 , 乃尔文字娱 。 逍遥以终夕 , 聊复遂吾初” , 体现了超然物外、超脱功利的价值追求 。
当时 , 科举制废止 , 文人仕途受阻 。 远离政治后 , 文人得以回归本心 , 更加追求理想的精神生活与自身的独立价值 , 文人雅集焕发新的生机 。
元顺帝至正八年早春的玉山雅集 , 被时人称为“诸集之最盛” 。 杨维桢所作的题跋《玉山雅集图记》 , 再现了雅集人物和场景 。 杨公还将此次雅集与兰亭雅集、西园雅集相比较 , 称玉山雅集“清而不隘 , 华而不靡” 。
顾瑛将众人所作诗文编为《草堂雅集》 , 这是存诗数量最多、由元人编选的元诗总集 。 他又将各家为玉山佳处二十八处景点所题的记、序、诗、词、赋以及在各景点燕集时所作的诗词汇为《玉山名胜集》 , 并将各家饯别寄赠之作汇为外编 。 由此 , 许多元末知名文人的作品得以传世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主修纪晓岚评《玉山名胜集》:“其宾客之佳 , 文辞之富 , 则未有过于是集者……文采风流 , 映照一世 , 数百年后 , 犹想见之 。 ”
「征歌演剧 , 卜夜烧灯」
明代文人结社雅集、文酒觞咏依旧盛行 。 伴随这一时期的戏曲发展 , 演剧活动及由此展开的征歌、品剧在文人雅集中流传开来 。
文人雅集与演剧活动的融合 , 为文人提供了观剧场所 , 重塑了文人士子间的社交关系 , 又以文人的品评来引导戏曲创作 , 促进了戏曲传播与创作 。
活跃于南京的诗人、戏曲评论家潘之恒 , 是明代万历年间文人赏剧的重要组织者、参与者 。 他先入复古派诗社“白榆社” , 其后与“公安派”“竟陵派”等结社酬唱 。
万历十三年 , 潘之恒参与“白榆社”在雨花台的雅集活动 。 昆班演员杨美表演的《窃符记》 , 被众多观剧者记入诗文 。 其中 , 潘之恒对杨美扮演的如姬评价甚高 , 指“其行若翔” 。
- 五衰|为什么现在的神仙动不动就20万岁起步?
- 翡翠|小小的一颗翡翠蛋价格却十分惊人,甚至堪比一辆车,这是为什么?
- 情感|动与静的变幻
- 得失|失去的
- 陈忠实|讲述《白鹿原》的写作故事
- 劳也|“开卷有益”的本意
- 李庆辰|诗拟长题记人名
- 父亲|青年节的风景
- CSDN|法律职业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
- |对比看看,你的紫砂壶泥料中到底有没有添加“碳酸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