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艺术|躺着玩手机何以成为行为艺术?庞宽14天无间断直播的无力与陈旧( 二 )


在争议声中 , 被提到最多的是美籍华裔艺术家谢德庆 , 他一生中只创作了六个作品 , 每一个都与时间和囚禁的主题有关 。 在1978年的第一个作品《笼子》中 , 他在公证人的监督下把自己在一间牢笼中关了一年 , 期间不与任何人交谈、不读书不看报 , 从笼子里出来后 , 他变得敏感脆弱 , 无法和别人进行正常的交往 , 这种代价也构成了整个作品的一部分 。 评论文章《无效的围观 , 无力的表演》指出 , 谢德庆“无事可做、浪费时间”的状态展现出艺术家对于存在本质的洞察 , 而可以吃喝玩乐的庞宽似乎只是在回避生命的真相 。
像谢德庆这样将身体置于极端状态的行为艺术作品 , 往往常见于西方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观念艺术 , 如加州艺术家克里斯·伯顿就曾数次进行过禁食行为——1971年 , 他把自己关在一个储物柜里五天 , 唯一的供给是一大瓶水;1975年 , 他在画廊的三角形平台上躺了二十二天 , 期间他没有说话 , 没有吃东西 , 他和观众也无法看到彼此 。 伯顿认为 , 作品所涉及的个人危险是一种激励因素 , 意味着对身体现实的超越 。
行为艺术|躺着玩手机何以成为行为艺术?庞宽14天无间断直播的无力与陈旧
本文图片

克里斯·伯顿行为艺术展览现场 。 图片来源:Ronald Feldman Gallery
在这些作品中 , 艺术家无一例外地对身体实施了某种暴力 , 将自己置于一种边缘性的、不被人理解的地位 。 卡夫卡在小说《饥饿艺术家》中就描绘了这样一个角色 , 小说开头奠定了角色的悲惨基调:在那时 , 饥饿表演已经式微 , 人们不再有兴趣看这种表演了 , 但是艺术家出于职业荣誉仍旧向大众展示着他不吃不喝的本事 。 看守们日夜在旁边负责监督 , 以免他偷吃东西 , 而为了自证清白 , 他又不得不更加完善自己的艺术工艺 。 这一系列充满悖谬的过程 , 让艺术家更加日趋边缘 。
谢德庆与“饥饿艺术家”的相似之处在于 , 他们都通过主动地异化自己的身体 , 展现出人在荒谬现实中追求自由的痛苦 , 对于他们来说 , 自虐式的行为就像是一种自愿的“不得不为之” 。 谢德庆将生命本身视为终生监禁 , 而“饥饿艺术家”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向马戏团主管吐露了心声 , 坦白自己之所以忍饥挨饿 , 是因为“找不到适合自己胃口的食物” , “假如我找到这样的食物 , 请相信 , 我不会这样当众出丑 , 并像大家一样吃得饱饱的 。 ”相比于这样的异质性存在 , 庞宽只是在正常地躺着刷手机、看《甄嬛传》 , 并没有主动地超越自己的身体现实 。 策展人林梓这样评论直播中的庞宽:“他只是另一个资本社会里自律谨慎的个体……没有做出格的事情 , 没有惊人的举动 , 更没有行为背后异于常人的逻辑或者哲学 。 ”
行为艺术|躺着玩手机何以成为行为艺术?庞宽14天无间断直播的无力与陈旧
本文图片

《饥饿艺术家》
[奥] 弗朗茨·卡夫卡 著 南纾 等 译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7-9
或许 , 连同直播的观众一起 , 我们都是这样“自律谨慎的个体” 。 谢德庆作为一名美国的非法劳工 , 能够更深切地体会到作为“边缘人”的生存状态 , 而许多人并不能 。 庞宽作为微博坐拥59万粉丝的音乐人 , 本身便拥有获得更多关注的能力 , 无需太多肉身苦行也可以迅速得到支持和流量 。 相较于谢德庆而言 , 历史语境的缺失以及生命状态的不同导致了庞宽这一作品的羸弱与无力 。
评论文章《庞宽与谢德庆:行为艺术家异化自身的劳动》则提醒我们注意两人在身份和劳动力性质上的不同:虽然做的都是关于身体和时间的作品 , 但是谢德庆的劳动价值更接近一个工人 , 甚至可能换取不了一个合法工人的最低时薪 , 而庞宽做这个作品时牺牲的劳动价值是作为音乐人的价值 , 即使保持几天不工作 , 也无法在根本上伤及其生存 。 庞宽的冲动和勇气固然有其价值 , 但是我们不禁要问 , “饥饿艺术”是否本来就不是他最行之有效的表达方式呢?